击上方蓝色字体
演出单位:上海京剧院
拍摄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
出品时间:年
将样板戏搬上银幕,江青首先选中的是《智取威虎山》。
年1月中旬,江青到上海参加华东地区话剧观摩演出,时任上海市委文教书记的张春桥特地把江青请到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进行现场“指导”。打这以后,这部戏由于有了“江青同志”的“指导”,顿时身价百倍,并在“江青同志”的亲自“关怀”下,率先被搬上了银幕。
年初秋,全国第一家样板戏影片筹拍组——京剧《智取威虎山》摄制组在北影成立。谢铁骊、钱江和李文化(后被调走筹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负责筹备工作。年11月,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来到北京“报到”,万事似乎已经具备,只等开机了。
当时北影和全国一样,派系林立、斗争激烈,对立的派系之间互相攻击、拆台,再加上好几年都没有拍片了,好不容易等到成立摄制组的机会,谁不想挤进来?可斗来斗去,谁又能挤进来呢?这一回江青也没辙了,她找到毛主席,结果是中央警卫团部队进驻到北影厂。
年5月,摄制组终于完成了人员调配。进入夏天,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精神,北影厂除了摄制组的成员之外,大部分职工都被派往北京郊区大兴县的五七干校,厂里的喧嚣结束了,摄制组也终于能够安静下来分镜头,进入实拍阶段。
尽管大家对成型的样板戏影片缺乏足够的想象,但拍摄的总原则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整个拍摄过程要自始至终贯彻“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江青为此还专门到摄制组宣布,要用最好的色彩、角度和光线来塑造英雄人物。只要有利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什么都可以改。
年夏天,拍摄历时两年之久的第一部样板戏影片终于完成了。这部影片拍摄积累的各种经验,成为后来者的示范。
《红灯记》:不要苏修式的“总导演”
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
拍摄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
出品时间:年
这个故事最初与观众见面,是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自有后来人》。影片公映后,观众如潮,并且很多戏剧工作者也感兴趣。很快这个故事就被改编成多种戏曲形式搬上了舞台,主要有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话剧《红灯志》、昆剧《红灯传》、沪剧《红灯记》等。
年2月,江青在上海观看了上海爱华沪剧团演出的沪剧《红灯记》后,觉得剧本比哈尔滨京剧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要好,于是通过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推荐给了中国京剧院。中国京剧院动用了最有力的阵容来排演此剧,边排演边修改,共计九稿。
年《红灯记》被确定为投拍对象,5月,江青在对中国京剧院、北影、八一厂部分人员讲话时说,此剧要搞稳一些,先成立摄制组,要执行导演就可以了。执行导演要综合大家的意见,没有集中的民主是假民主,不要总导演,那是苏修的一套。要为人物服务,又不忽视技巧。搞创作的人要有干劲,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改,精益求精。
指示虽然下了,但江青却对八一厂的创作力量不屑一顾。在她眼里,八一厂的导演不是*治上有问题,就是业务水平还不够。她最后选中了曾经拍摄过《钢铁战土》《南征北战》等影片的北影厂著名导演成荫。
摄制组成立了,导演也到位了,根据首长的指示,年6月《红灯记》正式开拍,年底前必须完成任务。
年12月中旬,彩色影片《红灯记》终于遵照“江青同志”的指示如期完成了。元旦前夕,中央*治局的部分委员审看了影片,给予了肯定。江青虽然也在发言中“感谢军队办了一件好事”,但是她的“艺术鉴赏力”终归还是要表现一下的,她再一次提出了影片的“出绿”问题,认为影片中对绿色的运用不够,故事发生的环境虽然没有可以表现的绿源,为什么就不能在李奶奶家的门帘上加一块绿色的补丁呢?为什么就不能在李家的窗台上摆上一盆绿色的蒜苗?影片拍出来就不好修改了,为了弥补绿色的不足,摄制组只好在上字幕的时候打上让观众不解的绿颜色的字。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出镜率多少起争执
演出单位:中央芭蕾舞团
拍摄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
出品时间:年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故事的构思到人物的塑造,从音乐到舞蹈的编排都非常出色,而且又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这样一部舞剧自然也受到了“江青同志”的青睐,她决定把这部芭蕾舞剧列入首批搬上银幕的剧目。
任务交给了北影厂,江青为此还将李文化从《智取威虎山》筹备组抽调出来,作为《红色娘子军》摄制组第一把手,组建拍摄班子。李文化请来了潘文展和傅杰做导演。
开机实拍的日子是在年7月,实拍毕竟不是纸上谈兵,真刀真枪地操练,一些隐藏起来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一一暴露出来。比如在拍摄第一场“常青指路奔向红区”的时候就出现了纷争。这场戏情节很简单:吴清华逃出南霸天的牢笼,半路却被抓住。在遭到南霸天爪牙一阵*打后,昏死过去。南霸天以为吴已被打死,带着家丁打道回府。这时洪常青路过此地,救起了吴清华,给了她两个银毫子让她投奔红区。从情节上看,这场戏的主角应该是吴清华。在编排时她的动作比较多,是中心,洪常青不仅要围着她转,有时甚至被甩出了画面。当时扮演洪常青的是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芭蕾舞剧团一把手刘庆棠。他对样片非常不满意,洪常青是主要英雄人物,你们这样处理,怎么体现“三突出”的原则?而摄制组却认为,如果不这样拍,故事情节就无法交代清楚。双方争执起来,陷入僵局,拍摄工作无法往下进行。
事情闹到了江青那里。当时谢铁骊和钱江刚刚拍完《智取威虎山》,还未得喘息,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又被江青调遣到《红色娘子军》摄制组。谢铁骊加入进来以后,认为摄制组的做法并没有错,如何拍摄、镜头给谁都应该服从剧情叙述的需要,这是常识。谢铁骊不断地解释、磨合,总算把这部影片坚持拍完了。
《红色娘子军》的拍摄,同样“倾注了江青同志的许多心血”,大到人员的调配,小到一个场景的设置她都要
演出单位:北京京剧团
拍摄单位:长春电影制片厂
出品时间:年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将革命回忆录《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为沪剧《碧水红旗》,年公演时更名为《芦荡火种》。年秋,江青在上海观看了演出,将它推荐给了刚从港澳演出归来的北京京剧团,要求他们尽快改编成京剧。
接受任务后,团里组织力量改编了剧本,在剧情上突出了地下斗争的主题,并改名为《地下联络员》。但因仓促上马,彩排时大家都不满意。为了改好剧本,北京市委安排剧组到部队体验生活,年,又借上海沪剧团赴京演出之机,组织大家观摩学习。年3月底,北京市市长彭真观看了重新改用原名的京剧《芦荡火种》后,大加赞赏,立即批准对外公演,结果连演百场,盛况不衰。年7月23日,在观摩大会期间,毛泽东观看了这出戏的演出,他指出:要以武装斗争为主,并建议将该剧的剧名改为《沙家浜》
不可否认,江青对这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予过具体指导。她要求,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加强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的英雄形象,突出武装斗争的主题。
由于20世纪30年代混迹上海滩演艺界的那点事,上影厂成了江青的忌讳。而北影、八一已经相继有样板戏影片问世,于是在年,江青经过对长影厂的考察,决定把下一部样板戏的拍摄基地挪到长春,而且一次就分配两部戏在这里拍摄,这就是《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为了响应毛主席所提出的“洋为中用”的口号,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所有的演职人员都由中央乐团的工作者来担纲。
对于满脑子西洋调式的作曲者来说,忽然转向京剧风格的创造,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就在作曲人员潜心研究京剧曲调的同时,美声专业的歌唱演员也在向京剧界前辈学习京剧的唱腔。经过创作和演出人员不懈的努力,一部由西洋管弦乐队、京剧锣鼓四大件和从美声唱法改行而来的京剧演员所演绎的交响音乐《沙家浜》终于问世了。
从艺术上来讲,它既有交响音乐的庞大气势,又保持着京剧的基本风格。这着实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这部饱受了岁月洗礼的作品,流传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里,包括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内的一批“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由于种种的因素而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痕迹。可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在文艺舞台上,甚至是街头巷尾,听到它的声音,看到它的身影。
《奇袭白虎团》:“首长”最满意的一部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的故事,来自于朝鲜战场上的真实事迹。
年5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约请该故事作者王程远把《奇袭白虎团》改编成电影剧本。年,故事影片《奇袭》在全国放映。
年,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剧组被江青请进了中南海,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这是来自江青故乡的剧团。江青觉得这出戏很有潜力,于是亲自插手,调整演员班子,并将其列为第二批搬上银幕的重点剧目之一。
年初,《奇袭白虎团》剧组住进了长影,这部戏最后确定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导演苏里和《战火中的青春》导演王炎联合执导。
在已经拍摄的几部样板戏影片中,《奇袭白虎团》可以说是剧组最融洽,拍摄最顺利,“首长”最满意的一部。
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 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 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此剧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 京剧团早在年就进行了首演,年 回国后,该团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遂修改上演此剧。年,为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进行复排,尚之四导演,孙樟、曲志刚等舞台美术设计。宋玉庆扮演严伟才,邢玉民扮演韩大年,方荣翔扮演 团长,殷宝忠扮演 *委,俞砚霞扮演崔大嫂,栗敏扮演崔大娘。“文革”期间,《奇袭白虎团》被封为“样板戏”,该剧的导演尚之四和编剧之一孙秋潮却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牛*蛇神”横遭批斗。山东省京剧团曾一度调往北京,编入中国京剧团。年,该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艺术片,基本保留了该剧的风貌。近来,山东京剧院青年团刘建杰等复排了这出戏,同样非常成功。
《白毛女》:没搞清主角应该是喜儿还是大春
年底,被“首长”冷落的上影厂终于接到拍摄样板戏影片的任务,这就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上影厂选派了资深导演桑弧担任摄制组的首席导演。
在拍摄过程中,一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摄制组,即这部戏的主角到底应该是谁。顾名思义,《白毛女》的主角自然应该是“白毛女”喜儿了,但是江青在拍摄前提出了要求:“要尽力突出大春”。“首长”留下了一句话倒是简单,摄制组却为难了。这段故事从起源到创作,从歌剧到电影再到芭蕾舞剧,喜儿一直都是无可争议的一号人物,现在要在故事框架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将二号人物大春提升到一号人物的位置上,如何才能通过镜头体现这一变化,摄制组真是大伤脑筋。
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雄姿英发倔强峥嵘——赞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彩色影片》的文章,对影片成功地刻画了“大春”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大加赞赏。文章特别提到大春离开杨各庄的第一场戏和大春回到杨各庄的第五场戏拍摄时镜头的运用。两场戏都使用了近景与大全景结合的两极镜头。第一场戏表现大春投奔八路军的情景:先是一个大全景,乡亲们与大春挥手告别;然后是大春站在土坡上,左手握拳,右手高擎八路军袖章的近景。第五场戏表现的是大春带领八路军回到了杨各庄:先是一个大全景,儿童团员告诉乡亲们大春回来的喜讯,紧接着出现的是臂佩八路军袖章英姿勃勃的大春的近景。两组两极镜头遥相呼应地使用,突出了大春成长的过程。特别是用大全景表现乡亲们的活动,而将近景留给了大春,这样运用镜头,符合“三突出”的原则,很成功地突出了大春高大英武的英雄形象。
《白毛女》的拍摄用了13个月的时间,其中有8个月的时间耽搁在最后一场戏的拍摄上。
年春节,彩色影片《白毛女》在全国公映。
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
《龙江颂》:未经江青审查就获通过
年,当时还是“县”的龙海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为抗击灾情,全县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投入到艰苦的堵江抗旱斗争中。在九龙江西溪堵江截流中,榜山公社做出自我牺牲,淹掉亩小麦和秧田,确保截流工程胜利,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被誉为“榜山风格”。
这件事经《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报道后,迅速传开。福建省话剧团以这一故事为原型,很快就创作推出了话剧《龙江颂》。剧中故事的地点被改成玉溪人民公社龙江大队。主人公是龙江大队支部书记郑强,他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说服了大队长林立本,堵江淹田,救出了公社受旱的田地。
这出戏是被江青“相中”而后改编成京剧的,随后被搬上银幕自然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江青把拍摄任务又交给了“信得过”的北影厂,导演、摄影仍然用已经积累了不少样板戏影片拍摄经验的老搭档谢铁骊和钱江。他们两位也真是轻车熟路,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将影片“搞定”。而且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影片的色彩基本上满足了“首长”的艺术追求。
这部影片拍得快,审查过程也快得出人意料,甚至破了例,未经江青审看,影片就予以通过,而且是由毛泽东亲自点头批准的。原来在影片等候审查期间,毛泽东观看了这部新片,对戏里所展现的龙江风格大加赞扬,很快,这部影片就顺利地公映了。
《海港》:反反复复拍了好几遍
年,上海淮剧团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演出了反映新中国海港工人生活的现代戏《海港的早晨》。当时正忙于“京剧革命”、树“样板”的江青,看中了《海港的早晨》。
两个月后,京剧《海港的早晨》便在上海京剧团着手排演。年3月,京剧《海港的早晨》在上海演出,江青审看后竟大为不满。三个月以后,戏改完了,剧名也改为《海港》,可是审查的结果江青还是不满意,理由是犯了“无冲突论”的错误。
怎样才能表现戏剧冲突?创作人员真是煞费苦心。
为了在戏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需要,他们甚至对人物都进行了删改。改编后的《海港》终于让“首长”点头了,但接下来在将其搬上银幕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不少令江青“添堵”的事。
年8月,由北影和上影联合摄制的影片《海港》杀青,摄制组带着几分得意、几分忐忑等待着审查。审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首长”暴怒,指责影片中将方海珍拍得太丑,丝毫没有英雄人物的样子。她下令将原编导“请”出摄制组,让刚刚拍完《龙江颂》正雄心勃勃筹拍故事片《海霞》的谢铁骊和钱江,再一次充当“救火队员”,火速赶来与上影厂的谢晋一起,二拍《海港》。
谢铁骊和钱江虽然对于样板戏影片的拍摄已经轻车熟路,但《海港》不一样,既然已经被首长“毙”了一回,重拍就要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特别在方海珍的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从发型到着装都设计了多种方案。
这一回江青的怒气一点也不亚于上一次,突出问题还是方海珍的形象。没有办法,谢铁骊和钱江只好连写了两篇检讨,“从灵*深处”分析重拍失败的原因。
“烧香敬佛”的事都做完了,第三次重拍《海港》也变得顺利起来,年8月送审的时候,居然得到了江青的赞许,说片子比过去有进步也有特色了。(摘自《档案春秋》)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