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还在济南读书期间,课余时间在一家药店坐诊,有一天药店来了一位买中药的老太太,拿着一张小纸条。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走了过去,问老太太这方子是治疗什么疾病的。老太太说这是治疗咳嗽的偏方,以前她邻居喝了很有效,这次她自己咳嗽,于是把偏方抄下来想试试。
药师抓药的同时,我看了一下方子的组成,当时心里就惊呆了,这哪是偏方呀,明明就是中医治疗咳嗽的名方止嗽散嘛,一味药都不差。因为老太太就住在隔壁楼上,经常来药店买药,后来还专门问她那张偏方效果如何,老太太说自己吃了感觉并没有啥效果。
一些医生对偏方很排斥,不光西医,也包括一些中医。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有些偏方本来就暗含中医的痕迹,与传统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上面那位老太太眼中的所谓偏方,其实是中医名方止嗽散,是根正苗红的中药古方,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
再比如有些水肿的病人吃偏方,用活鲤鱼开膛破肚,然后在里面塞满红小豆,用棉线围绕鱼肚子缠结实,放在锅里煮熟,然后吃鱼肉喝汤,最后再吃鱼肚里面的红豆。这张方子听起来匪夷所思,其实鲤鱼能利水消肿中医内部人所共知,并且此方记载于唐代《千金方》,也是根正苗红。
所谓偏方,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方子偏,而是因为我们的心偏。在有些西医哪里,认为现代医学是唯一绝对的真理,在心底最深处是把所有的中医治疗方法都视为偏方的,无论是民间的,还是正规教材收录的。其实,因为无法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或者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就武断地排斥偏方,这不是客观的态度。
偏方,还要看“偏”到什么程度,如果药性平和,即便无法解释,试试又何妨。比如,有一张治疗咽炎的偏方,用一个香蕉皮和一把百合一起煮水喝。这张偏方药性平和,也没有很大副作用,几乎就是食疗,也不会对人体有大的危害,即便无效,尝试一下也是可以的。
但有些偏方,就很偏,用药也很峻猛,伤人毙命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有人听说何首乌可以治疗白头发,于是就长期大量食用何首乌,或者泡酒,或者煲汤。有些人体质可能比较敏感,结果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伤,甚至连命都搭进去了。也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位宝妈看到小孩子眼睛红肿,正好家里来客杀鸡,为了泻火,把鸡的苦胆给孩子吃了,结果孩子体质敏感,导致中*,造成急性肝肾损伤,虽然经过抢救,但孩子的命还是没有保住。
许多病人在门诊上问我某某偏方可不可以吃,我的意见是比较平和的偏方,类似食疗,不妨一试。但有些偏方用药比较猛,甚至用*药,那就千万不要随意尝试,否则追悔莫及。其实读古书就会发现,许多偏方都是外治,而不是直接口服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安全。任何治疗方法,包括偏方,都要在疗效与风险之间权衡利弊。
中医来源于实践,偏方也是中医的一部分,两者不应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患者,不要过度迷信偏方治大病,不能只看到有效的而忽视吃出问题的病例。作为医生,也不要过度排斥偏方,许多偏方暗含着中医经验,关键是合理运用取舍,发挥疗效,回避*副作用。比如,断血流这味草药最初就是民间偏方,后来许多中医也学着使用,现在还被做成胶囊,有些西医也在用。归根揭底,有效又安全,何乐而不为?
辨证选用,运用中医理论去分析疾病与偏方,对证选择偏方,能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否则只能像文章开头那位老太太一样,别人吃有特效,自己吃却无效,因为别人对证自己不对证。
更多干货文章,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