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战争没有出现意外,开战之初的两个月里,气势如虹的巴尔干同盟军长驱直入,土耳其则兵败如山倒,全线崩溃。西欧列强苦心经营的奥斯曼帝国僵而不死现状轰然倒塌。至年年底,同盟军已攻占绝大部分土耳其欧洲领土,仅剩几个要塞仍在坚守。比如历史名城埃迪尔内(阿德利安堡)、斯库台与约阿尼纳。埃迪尔内曾是奥斯曼帝国首都,是东色雷斯地区的中心城市,更是伊斯坦布尔西部门户、此城一旦失守,保加利亚陆军主力就能长驱直入,进逼伊斯坦布尔城下,土耳其苏丹不保。战争爆发前,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挥下,奥斯曼帝国对埃迪尔内进行了彻底的现代化军事改造,整个埃迪尔内城被改造为一个巨大的军事要塞,连同周围的城镇与山丘,组成一条完备的军事防线,埃迪尔内城被奥斯曼称为“永不陷落的堡垒”。众所周知,一旦拥有了这种称谓,这个要塞必定会被攻克。土耳其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欧洲战线崩溃,则坚守埃迪尔内,确保伊斯坦布尔的安全。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土耳其集十一万重兵守卫埃迪尔内,城外则是保加利亚陆军主力精锐十七万人。年11月,结束西线战事的塞尔维亚陆军远征土耳其,协助保加利亚围攻埃迪尔内,塞尔维亚远征军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保加利亚,也沉重的打击了土耳其守军的士气。年12月3日眼见欧洲领土大势已去、对埃迪尔内保卫战毫无信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与巴尔干同盟就欧洲展开和谈,除希腊外的巴尔干同盟也同意和谈。一方面各个盟国国小民弱,虽然前期大获全胜,但其损失相较于国力,也是极其惨重的,更何况霍乱开始在战场上传播;另一方面,巴尔干同盟本就是新生各国为抢夺前宗主国的遗产而临时形成的,各国之间也有着深重得矛盾,只是这种矛盾暂时被有意的淡化了,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土耳其全线崩溃,各个盟国之间的矛盾剧烈显现出来,各国开始有意无意的互相提防,但总体来看,土耳其还是同盟的主要敌人。土耳其提出的和谈,看起来,和平的曙光已经出现。
埃迪尔内战役形势图年1月23日,土耳其青年军人发动政变并控制了土耳其政权。在此之前,土耳其的战争动员已开动,可用于欧洲战场的总兵力已超过巴尔干同盟。2月3日,新上台青年激进政府单方面退出和谈并重开战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联军对土耳其重开战端早有防备,土耳其虽然获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并未打破保加利亚对埃迪尔内的包围圈,同盟国仍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徽随着西线与南线战争的结束,源源不断的保加利亚陆军仍在向东方开进,加入到埃迪尔内攻坚战中,城内自年11月3日开始与土耳其断绝联系以来,物资与人员得不到任何补充,尽管城内是奥斯曼陆军精锐,也经不起如此消耗,至年3月,埃迪尔内守军战斗力已基本消耗殆尽。年3月24日,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联军发动夜袭,出其不意的攻入埃迪尔内要塞,战斗持续到26日,眼见局面不可挽回,土耳其守军指挥官宣布投降。自年11月3日至年3月26日近半年的保卫战中,土耳其守军表现出高超的战斗技巧与无比的勇气,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埃迪尔内城中五万余精锐除一万多伤亡外,其余四万放下武器投降,外围阵地的六万守军也大部被歼,11万陆军精锐在德国的指导下,占据着最完备的工事,仍然抵挡不住巴尔干同盟军,这对土耳其领导层的信心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就整个巴尔干战争而言,埃迪尔内保卫战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土耳其再无胆量同巴尔干同盟军开展大规模战役,埃迪尔内距伊斯坦布尔不过数百公里,伊斯坦布尔一日数惊。埃迪尔内陷落则伊斯坦布尔再无险可守。
保加利亚攻占埃迪尔内在南线,趁土耳其主力被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吸引的时机,希腊陆军大规模北上,希腊传统上是海军国家,并不以陆军见长,只出动了不足十五万人,且并分两路迅速北上,经过艰苦的战斗后,于年3月6日占领约阿尼纳。攻占约阿尼纳的战役,被视为近代希腊立国以来陆军的伟大胜利,希腊王储更是亲自参加了这场战役。几乎同时,在塞尔维亚陆军的支援下,门的内格罗攻占斯库台要塞,伊斯坦布尔以西,再无奥斯曼主力!
自年10月战争爆发,至年3月,巴尔干新生各国在这场战争中爆发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让欧洲列强深感震惊与不安,尤其是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动员四十万人的庞大兵力,也承担了奥斯曼的过半军力,并成功攻占埃迪尔内,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俨然一个新兴的陆军强国,过于强大的保加利亚引起了沙俄的警惕,保加利亚与沙俄渐行渐远,让急需巴尔干影响力的奥匈帝国嗅到了机会,保加利亚选择投入奥匈帝国的怀抱,间接加入了同盟国集团;而塞尔维亚在西线摧枯拉朽,饮马亚得里亚海,并在科索沃地区发动血腥屠杀,意图改变民族构成,引起了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的恐慌,在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的强烈抗议下,奥匈帝国甚至不惜发起战争威胁,并未做好准备的沙俄不得不照会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万般无奈,只得吐出刚到手的肥肉—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阿尔巴尼亚地区;在奥匈及意大利的的支持下,阿尔巴尼亚于年11月28日正式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对奥匈的仇恨,又增加了一层!
希腊王储接受约阿尼纳守军投降在南方,希腊陆海军都表现出不俗的战斗力,海军封锁爱琴海与达达尼尔海峡,将土耳其斩为两段,首尾不能呼应。陆军北上横扫土耳其,并抢在保加利亚之前攻占萨洛尼卡(塞萨洛尼基),萨洛尼卡在战前的协议中被划归保加利亚,希腊的行为无疑使保加利亚大为光火,但强敌在前,埃迪尔内还未攻克,一时也不便出手,但两国梁子就此结下。
攻占埃迪尔内并不是保加利亚的最终目标,伊斯坦布尔才是。获胜的保加利亚继续向伊斯坦布尔进军,保加利亚俨然奥斯曼帝国的终结者!然而,这个行为被证明是极其愚蠢的,不单单是英、法、奥匈、沙俄等在巴尔干半岛有密切利益的大国,连联盟内的希腊与塞尔维亚也坚决反对,英法还未做好一旦奥斯曼帝国解体后的应对措施,沙俄数百年来一直以伊斯坦布尔为目标持续南下,绝然不会允许保加利亚攻占伊斯坦布尔。自年起,获得独立的希腊被视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复兴,希腊也一直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自居,而作为前拜占庭帝国都城,希腊决不允许保加利亚占据伊斯坦布尔。
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在各方的强烈要求下,保加利亚军队最终在距离伊斯坦布尔西部不远处停下脚步,伊斯坦布尔城内,奥斯曼苏丹与执政的少壮派将领胆战心惊,再次向同盟军提出和谈。西欧列强的两大阵营正处于最激烈的军备竞赛阶段,但并未做好开战的准备,一旦保加利亚占领伊斯坦布尔,势必引起剧烈的连锁反应,由此产生的后果,列强均不愿看到。
年5月30日,参战各方在列强的调停与监督下签订《伦敦合约》,合约规定奥斯曼的领土在欧洲仅保留伊斯坦布尔与马尔马拉海西海岸,其余的欧洲领土割让给巴尔干同盟诸国;而关于同盟内各国领土划分、阿尔巴尼亚问题与爱琴海岛屿等问题,由欧洲列强联合裁决。
巴尔干同盟庆祝胜利一切看起来尘埃落定,巴尔干同盟大获全胜,奥斯曼几乎被完全赶出欧洲,可惜的是,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而已,仅仅一个月后,战争将会再度降临!那时,这场新的战争将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名称流传下来,下篇文章我们就谈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故事。
就是这样,我是北凌寒苑,喜欢的朋友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