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漫漫
联合国是年1月1日由美国总统罗斯福首次提出设想,年10月正式成立的。它分一般成员国、非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其不同的称呼代表了各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不同的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年6月,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新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声明“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要求联合国根据其宪章的原则和精神,立即取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参加联合国活动的一切权利,以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
新中国的这一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组织通行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理所当然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在美国的操纵下,解放后的22年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为台湾当局所窃据,新中国一直被排斥在这个国际大家庭之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绞尽脑汁,使尽了种种手段,设置了重重障碍。从年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美国以“世界霸主”的身份,操纵联合国,以“不审议”、“延期审议”为名,拒不讨论我国代表权的恢复问题。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亚非拉一些新独立国家不断加入联合国,新中国在联合国内获得的支持越来越多,赞成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国家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又想出一着,玩弄程序手段以保留台湾当局的席位。本来按照联合国的惯例,随着一个国家政权的改变,该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理应由掌握政权的政府占有,这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只需简单多数通过即可。但从年开始,美国及其盟国每年都在联合国内设法通过一项动议,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样一个简单的程序性问题列为需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重要问题”。“其目的是把这个问题挂起来,或者推迟一年,或者交给一个小组委员会去研究,结果仍是拖延。”(周恩来语)然而,联大毕竟开始讨论中国的席位问题,这与以往不予讨论相比不能不说是一大突破。这以后的整个60年代,尽管“重要问题”提案年复一年通过,但赞成恢复我合法席位的票数逐年增加。
年9月15日,第25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开幕。在这次大会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8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以51票赞成、49票反对(其中包含台湾当局1票)、25票弃权获得多数。这是多年来联大表决中,支持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提案的票数第一次超过半数。虽然51比49的票数未达到三分之二的多数,提案仍未能通过。但它却像一只报春的燕子,预示着中国走上联合国讲坛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在国际上支持中国的呼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之时,美国也在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频频向北京招手,由此在恢复中国合法权利问题上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清醒地看到,如果继续坚持以往的立场,不仅不会维持多久(三分之二的多数票不出几年便能达到),而且还会影响中美关系改善的势头;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自己的“老朋友”台湾当局失去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还担心,如果不尽力维护台湾当局的席位,很可能招致国内亲台势力的强烈反对。
基于上述因素的全面考虑,美国又挖空心思炮制了一个“双重代表权”的方案,即同意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占有安理会的席位,但同时应保留台湾当局的席位。美国满以为,经过这番精心策划后,若干年内台湾当局仍能保住它在联合国的席位。但美国的幻想很快便破灭了。
人心所向
年10月25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第26届联大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进行表决。此前,美国纠集日本不但再次提出“重要问题”提案,而且抛出了“双重代表权”提案。与此针锋相对,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经26届联大总务委员会讨论,表决的前后顺序是:先表决美国和日本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再表决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提出的恢复我合法席位的提案,最后表决“双重代表权”提案。
表决开始了。联合国宽敞的大厅挤满了各国代表,大厅里气氛紧张,十分安静。这时,电子计票牌的灯光亮出表决结果,55票赞成,59票反对,15票弃权,美国和日本的“重要问题”提案被击败。这就意味着,恢复我联合国席位的提案只需多数便可通过,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必须有三分之二的压倒多数。美国为保留台湾当局的席位设置的这道防线终于被摧垮了。更让美国伤心的是,他的盟国也开始不听指挥了。这次表决,其北约盟国除了卢森堡、葡萄牙和希腊外,其余全部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
按照大会程序,下一步应表决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这时,脸色阴郁的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走上讲台,要求在表决这23国提案时,删除其中关于“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驱逐出联合国”的内容。这一无理要求立即遭到大多数国家代表的反对,经过大会主席马利克的裁决,布什的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
眼见大势已去,台湾当局的“外交部长”周书楷为避免被“驱逐”的窘境,被迫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组织,夹起公文包灰溜溜地离开会场。
紧接着大会表决23国提案。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获得了大多数的通过。在此情形下,美国精心炮制的另一项提案即“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未来得及付诸表决便成了废票。当电子计票牌显示出表决结果时,大厅里立刻沸腾起来,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亚非拉国家的代表纵情歌唱、欢呼,坦桑尼亚代表竟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跑到主席台前跳起舞来。此情此景在联合国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坐在主席台上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也被这一场面深深地感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向毛泽东、周恩来发来了贺电。世界各国的报刊也纷纷发表评论,盛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年10月27日,阿尔及利亚《圣战者日报》发表题为《世界史上的一天》的社论。社论说:“在帝国主义阴谋阻挠了二十二年之后,刚刚于星期一(二十五日)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全部权利。蒋介石集团丢脸地从它窃据了如此之久的、以为靠美国的支持就可以永远保持下去的席位上被赶走了。这一胜利实际上超出了联合国的范围,而成为世界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朝鲜《劳动新闻》发表社论说:“尽管美帝国主义推行封锁孤立政策,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却不断加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威力,成长壮大为巍然屹立在亚洲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它的影响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因此,最近几年,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并同它建立外交关系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也发表社论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人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没有人民中国的参加,联合国就不能正确地解决任何一个世界人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代理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告知第26届联大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第号决议,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派代表团出席26届联大。
首次出征
这次联大表决的结果,出乎中国领导人的意料,当时的估计是在一年或两年后才能恢复在联大的席位。因此,对出席联大没有一点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得知这一喜讯的当天下午,周恩来召集外交部党组及有关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紧急商讨派不派人出席26届联大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去不去”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马上就可以决定的事还须进行讨论。但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对联合国这个机构的认识不能不带上“左”的色彩。有些人认为联合国组织是资产阶级讲坛,受美苏两大国操纵,不能真正为广大贫穷、弱小国家讲话。于是讨论时有不少人主张不去。
情况反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不假思索地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毛泽东还亲自点将,由乔冠华担任代表团团长。随后,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批准,出席第26届联大的中国代表团很快组成。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代表是符浩、熊向晖、陈楚,副代表是唐明照、安致远、王海容、张永宽。另外还有调研员、翻译、秘书、记者、医生、司机等工作人员。从决定出席到动身出发仅有两周时间,代表团紧张准备的情形可想而知。
11月8日,就在代表团启程前往纽约的前一天晚上,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代表团的部分代表,由此看出他对这次出席联大是极为重视的。这天晚上,毛泽东兴致极高,纵谈世界,以古喻今,谈笑风生。他以三国演义中的“柴桑口卧龙吊孝”来比喻中国代表团赴纽约参加联大,还鼓励代表团要有汉朝班超出使西域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最后,他指出这次重大外交活动的要点:“送代表团规模要扩大,要提高规格。到了联合国,要采取阿庆嫂(当时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的女主角)的方针,不卑不亢,不要怕说错。当然要搞调查研究,但不能什么都调查好再说。”毛泽东的一席话,使代表团深受鼓舞,他们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毛主席、周总理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期望,把新中国的风采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
年11月9日,北京机场,全体代表团成员准备就绪,整装待发。机场上红旗招展,锣鼓震天。数千名群众挥动着鲜花,兴奋地高呼:“热烈欢送我国出席联大代表团!”代表团成员无不为这一热烈场面所感动。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郭沫若、姬鹏飞、汪东兴、李德生等政治局委员前来送行。到机场送行的还有驻京6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就连参加中苏边界谈判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团长也来到机场。欢送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可谓空前。这表明,毛泽东、周恩来对于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是何等的珍惜,何等的重视。
11月11日,当地中午时分。引人注目的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的人群中有联合国礼宾司司长、纽约市政当局的代表、许多友好国家的驻联合国代表、美国各界友好人士,还有一大批爱国华侨。另外还有近名记者前往机场采访。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成为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