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贫穷的阿尔巴尼亚,为何
TUhjnbcbe - 2024/10/27 16:26:0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是一个狭长多山的小国。它南接希腊,北临黑山,东靠马其顿,领土面积只有区区2.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仅有三百多万人。

但令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弹丸之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他们在其境内竟然修建了多达36万个碉堡。这些碉堡一般直径三四米,主体位于地下,在地面之上,只露出一个倒扣铁锅一样的圆顶。

(“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

这些碉堡留存至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们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军事目的。令人疑惑的是,狭小的阿尔巴尼亚,为何会修建如此之多的碉堡呢?

一、倔强的巴尔干小国。

阿尔巴尼亚面积狭小,人口较少。虽然资源丰富,但苦于无力开采,一直以来不仅经济落后,国力弱小,军事上也毫不起眼。

但令人佩服的是,这个巴尔干小国却很有个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号称社会主义国家的阿尔巴尼亚,竟然敢和冷战的美苏大国同时叫板,真可谓倔强的巴尔干平头哥。

要知道在当时,许多小国为了活得更好,纷纷选边站站队,希望生活在大国的荫护之下。但阿尔巴尼亚却很有气节,不仅敢于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对抗,还敢于直接和作为资本主义老大的美国公开叫板。

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和苏联的关系迅速由亲密变为相互指责,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跟随苏联的其它国家,几乎一边倒站到了苏联那边,对我国争相指责。但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却与众不同,在霍查的领导下,选择站到了中国一方。

作为一个地区小国,按道理,应该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小心翼翼生存才是。但霍查却有着一颗大国的雄心,他不仅和苏联唱反调,还公然得罪美国。最后,他甚至和一直援助他的盟友我国,以及有着巴尔干之虎的南斯拉夫,也一并闹翻了。

(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

二、广建碉堡时刻备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正处于巅峰时期,美国由于越南战争国内乱作一团,冷战的平衡格局被打破。苏联步步紧逼,四处出击,天天向阿尔巴尼亚发出战争威胁。而美国也欲抢先下手,颠覆霍查培养亲美势力。

霍查深知自己的作死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下场,因此一直缺乏安全感。于是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御敌于外”的口号。

在防范美苏军事进攻政策指引下,阿尔巴尼亚全民动员,集结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在全国修建用于地面防御战的碉堡。

这些碉堡有的矗立在房前屋后,有的卧伏于田间地头,有的隐蔽于海边滩岸。它们既有明碉又有暗堡,还有连为一体的碉堡群。

有军事专家表示,阿尔巴尼亚境内的碉堡,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碉堡博物馆,几乎战争中出现过的碉堡,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但是,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国力疲软,经济落后,根本没有修建如此浩大工程的工业能力。幸好在没有和我国闹翻前,他们从我国争取了大量的水泥和钢筋援助。此后,他们集全国之力,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修建了多达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修建这些碉堡,总共耗资达1.75亿美元,平均每座碉堡花费美元,这对于连温饱尚未解决的小国来说,实在是劳民伤财之举。

(随处可见的碉堡)

三、沦为发展的障碍。

霍查修建这些碉堡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它们,来抵抗敌人的侵犯,所以它们被修得非常坚固。不过直到霍查下台,这些碉堡都没有派上用场。

东欧剧变后,阿尔巴尼亚投向西方,这些钢筋水泥构筑的碉堡沦为废墟。由于它们遍布在田间原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成为发展的障碍。

于是阿尔巴尼亚人,又不得不费尽心思,再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些碉堡进行拆除。但由于它们大多建于地下,再加上修筑得十分牢固,因此拆除它们并不顺利。

据负责拆除的士兵透露,拆除这些碉堡,除了要耗费大量的炸药,还要出动推土机、吊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但即使如此,几年间完全拆除的碉堡,也只有几百座。

后来政府干脆将这些碉堡,卖给有兴趣的民众。于是这些过时建筑,有的成了私人仓库,大有的被装饰成碉堡酒店,靠近边境地区的则留用军事训练或演习之用。但绝大多数,都趴在荒山野岭,成为历史的印记。

(参考资料:《“碉堡王国”阿尔巴尼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贫穷的阿尔巴尼亚,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