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还好吗?”医院义诊时,诺诺的同事问一阿姨。
“好,只有5点多。”阿姨很开心。
“啪!”同事帮阿姨测的是餐后血糖:15.3mmol/L。
“阿姨,您餐后血糖太高了,今天吃了啥?”
在接下来的检测中,很多老年糖友都不知道要监测餐后血糖。他们觉得空腹测出来的值就可以了。
无独有偶,每个月都要去拜访糖友的三诺同事也说:“在我接触过的糖友中,几乎没有测餐后血糖的。”
那么,如果只测空腹血糖,忘记测餐后血糖,会有什么结果呢?
诺诺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没有任何结果——短期来看,不会影响食欲,不会有并发症出现,不会腰酸背痛,但是长此以往,该发生的都会发生,不该发生也将发生。
为什么要监测餐后血糖
1、餐后血糖是影响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餐后血糖越高,越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发生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的机会就越高。并与视网膜病变以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
而当前,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花费高的最主要并发症就是大血管病变,即上述的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
2、餐后血糖能反映饮食和药物是否合理
中国人喜欢吃主食,如米饭和面食,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升糖指数高的食物会使餐后血糖显著升高,中国人一般每天血糖的峰值都在餐后。
因此,很多人都会服用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监测餐后血糖能判断饮食和药物是否合理;
3、餐后血糖能“扫雷”出很多隐蔽的糖尿病人
很多人都说先餐后血糖高,然后空腹血糖高。如果只测空腹血糖的话,就会漏掉很多糖尿病早期的人群。如果能提前发现餐后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很轻松就把血糖控制好。
什么是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一般都指餐后2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
健康人进餐后0.5~1小时,血糖可达到高峰,2小时后回落到接近进餐前水平,血糖升幅很少超过2.2~3.3mmol/L。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饮食的质与量、胃肠道吸收功能、运动因素、餐前用药情况及自身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尤其是第一时相的胰岛素分泌)等。
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
2型糖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内;对于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对应目标是≤6.5%,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为≤7.8mmol/L。
妊娠糖尿病的餐后血糖应控制在6.7mmo/L以内;
1型糖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
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
餐后血糖升高是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正常值,餐后血糖的贡献越大。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餐后血糖贡献占70%;
糖化血红蛋白7.3%-9.2%时,餐后血糖贡献占50%;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3%时,餐后血糖贡献占40%。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关系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相当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哼哈二将”,一天当中,机体大约有1/3的时间处于空腹状态,其余2/3的时间处于餐后状态。
空腹血糖也叫基础血糖,相当于一条河里的水,餐后血糖是在水面上行驶的船,如果空腹高,餐后也会“水涨船高”而升高;
所以如果能先把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水平,餐后血糖就比较容易控制,水落船低;如果空腹血糖水平很高,餐后血糖达标就比较困难。
只有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控制好了,才有望使HbA1c控制达标(<6.5%)。
降低餐后血糖的8种方法
1、先控制好空腹血糖:空腹血糖高于7,要从这3点入手
2、主食里加点杂粮
3、变换吃饭顺序:先喝汤,再吃蔬菜,然后蔬菜+饭,最后是硬菜(肉类)+饭。
4、多吃蔬菜
5、丰富饮食结构,多吃点种类,每种少吃点量
6、吃慢一点
7、饭后1小时出去运动
8、服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更多细致方法,请阅读:餐后血糖超过10,为你提供最全的7个解决办法,十分有效
多久监测一次血糖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建议,对于糖友自我血糖监测频次建议如下:
(1)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
(2)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3)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h血糖;
(4)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
(5)特殊人群(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GDM等)的监测,应遵循以上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