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3日,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多月,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就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到了年,两国互派大使,也就是在这一年,作为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我国开始对阿尔巴尼亚开始了经济援助。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各方面非常的落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为远在万里之外的阿尔巴尼亚送去了钢材、建筑设备、精密仪器等重要物资,全力帮助该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从年开始,我国累计对阿援助达到了90亿元,而该国总人口不到万,算下来每个人平均下来得到的援助高达0多元。要知道,当时我国大多数工人的月收入才几十元,0多元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可见,我国当时对阿援助的投入之大,简直就是笔天文数字。
然而,对于我国的无私援助,阿尔巴尼亚不但没有多少感恩之心,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时任阿方劳动党总书记的霍查就曾说:“你们中国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求援助,就像弟弟向哥哥请求帮助一样。”
除了对我国的援助坦然接受,让人觉得不舒服之外,阿尔巴尼亚对我国的援助物资,还存在惊人的浪费现象。
年5月,耿飚被任命为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到任之后,他对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那段时间,耿飚通过对该国很多地方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不少我国对阿国援助方面的问题。
耿飚发现,阿方对我国的援助物资浪费惊人。比如,阿尔巴尼亚很多地方的马路边,堆积着大量的电线杆,这些都是用我国援助的优质钢管制造的。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却用我国援助的水泥、钢筋建造了大量的碉堡和纪念碑。而我国援助的化肥厂,其年产量能让阿国每公顷土地得到公斤化肥,明显产量过剩,于是,这些化肥被随意堆积在地里,无人过问。种种浪费行为,比比皆是。
作为贫苦农民出身的大使,耿飚对这种浪费的现象感到无比的痛心。他认为,对友好国家的援助,不但要按照我们的实际能力量力而行,而且还要做到按对方实际的需求进行援助。这样既不会给我们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也能够避免浪费。
当时,耿飚每当想到这个问题,就寝食难安。在那个对阿援助已成既定方针的情况下,耿飚却下定决心,给当时的乔冠华副部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阿援助的规模、内容和方式作出调整的建议,他也成了第一个对阿尔巴比亚的援助说“不”的人。因为事关重大,乔冠华立刻将这份建议上报。
毛主席看了耿飚的信后,忍不住称赞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耿飚提出的建议,最终被采纳,我国对援外工作的一些既定策略随之做出了一些非常积极的调整,这对减轻我国的经济负担起到了不小作用。
而就在三年后的年,我国和美国的关系趋于缓和,并且在不久后建交。当时,阿尔巴尼亚没有念及我们对它的援助之情,对我国横加指责,使得我国和它的关系快速降温。最终,我国在年叫停了对该国的援助,结束了对该国二十四年的援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