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那些年武汉街头的东欧产公共汽车饭空空在
TUhjnbcbe - 2024/5/19 17:18:00

“社会主义阵营”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很陌生,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很“时髦”,以苏联为首的包括中国、越南、朝鲜、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东德、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后来加上古巴,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抗美援朝以后,我国不与“美帝国主义”来往了、与日本也没有外交关系,年前我们国家还不能生产汽车(解放前使用的是美国、日本的汽车),城市公共交通要发展,公共汽车从整车到零配件、修车设备都从“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进口,大型公共汽车有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匈牙利的“伊卡洛斯”、波兰的“红星”。

挂拖车的红色旋风斯柯达公共汽车

捷克斯洛伐克产斯柯达

斯柯达客车是前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高级专用公共汽车。武汉市公用汽车公司自年开始分批购置35台,投入城市公交运营达30年之久。一直到年才由于缺乏配件而退役的大红头斯柯达,在几代人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斯柯达客车柴油发动机功率达匹,(1匹=1马力,过去生产的汽车和拖拉机发动机的功率是用马力作单位的,1马力等于瓦特)。车长12米,32个海绵座椅。驾驶室车窗巨大,视线良好。减震装置功能极佳,同别的车相比,当年乘坐斯柯达客车是一种享受。爬坡加速爆发力强,燃油经济性也非常不错,公交一公司的老前辈们曾经创造出每百公里燃耗17升的记录。不过,在别的城市公交有记录比这个还低。

“一五、二五时期”武汉市人口呈火箭速度增长,为应对客运量的压力,当年公汽修配厂成功试制大型7米拖车,给斯柯达挂上,形成一机一拖最佳组合,是长江大桥(过桥车辆不带挂车)、中山大道和解放大道上一列红色的风景线。极限承载量达人时(汽车公司堵漏查票时统计过),它居然喷着浓烟而毫不费力地风驰电掣。

大功率来自于大机械设备。轮胎、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轮毂等巨大而异常沉重,对于当年近乎于原始手工操作的修理工来说,维修劳动的艰苦程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举一个例子:30年的历史上很少有女司机驾驭斯柯达,只有一位姓吴的女师傅开了十多年的斯柯达。操作起来机械太重了。当时方向机没有减压装置,靠增大传递比减轻司机的操作强度,结果就有了汽车调头的时候,方向盘要扭两圈以上,就是做°以上的旋转。很多司机是站起俯身拉动方向盘的。当一机一拖近20米长的斯柯达从北京路左转进胜利街时,司机要将汽车尽可能驶向道路的右边,然后左转,驶进只有6.7米宽的胜利街,常常迎来乘客的赞许,司机的驾驶技术真棒。

斯柯达与中山大道相伴30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上海、长沙、郑州等很多大城市的街道上,都能看到大红色的斯柯达公共汽车的伟岸身影。年初,我国又进口了一批新型斯柯达,当时没有分配给武汉。结果长沙因为维修困难不想要,武汉公用汽车公司得信后,以11台红星牌客车从长沙换回10台新型斯柯达。是当时一车队队长何传友带队送红星去、接斯柯达回。新型斯柯达比它的兄长更为豪华,车厢里居然有输供暖气装置,驾驶室里有车钟,电扇,还有点香烟的“机关”。流线型的外观,大胆地用玻璃代替金属,使车里更加通透明亮。很多零部件都使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让工程师们和修理工们大开了眼界。

60年代,因为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交恶,缺少零配件供应,汽车公司修理车间的工人自己动手制作少量零部件;由于设备、技术与工艺的原因,大部分零部件汽车公司无法仿制,只得从兄弟城市购回报废的斯柯达,将可用的零部件拆卸,修理工人称之为“杀肉”,硬是让斯柯达坚持营运了30年。

在斯柯达离开人们的视线三十年后,年一位网友在博客里记述了多年前的感受,使我们知道还有武汉市民深情怀念斯柯达:

大约是年,晚间7、8点钟。“斯柯达”的一位司机,那种友善的眼神,我至今不能忘怀,这个镜像定格了几十年。这位司机今年可能有70以上的年龄了吧。

1路公汽太平洋站附近,一辆斯柯达悄无声息的停在我们身旁。当我感觉有车的时候,已经看到在我们的左方约半公尺,稳稳停下一辆斯柯达。驾驶室与我们平行,我抬头朝驾驶室望去,那位司机大哥正好与我侧目对视,脸庞不大,眼光十分友善,神情十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年武汉街头的东欧产公共汽车饭空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