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任人宰割韬光养晦破茧成蝶120年中国
TUhjnbcbe - 2023/10/9 17:36:00
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对白癜风的影响 http://m.39.net/disease/a_6991905.html

辛丑年二月初七,临近北极圈的安克雷奇寒风凛冽,美国谈判代表的傲慢态度比寒风还刺骨,但是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因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

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京师的秋天冷得肃杀,但李鸿章对面坐着的11条西洋饿狼的眼神,更冷。

这个被称为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老头,用力控住颤抖的手,把自己久负骂名的名讳艰难地画在了《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年动乱的最后协定》之上。

大清将为庚子拳乱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平均当时每个中国人赔偿一两,伤害大侮辱强,中国近代史之屈、弱国无外交之痛到达顶峰。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共签了个不平等条约,李中堂署名30多次。

可能是再不愿多承担半分骂名,他故意把自己的名字画在一起,组成了个耐人寻味的“肅”字,像在呼应这个肃杀的秋季,又像在警告正走向肃杀的帝国。

年,两个甲子,中国脱胎换骨重回世界舞台,历史与今朝的对比令无数国人唏嘘、骄傲。这期我带大家穿越历史,回到那个“弱国无外交”的近代中国,以及体验并见证中国外交“从无到有”的砥砺发展历程。

聊近代史必然先从李鸿章说起。

日本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说,李鸿章是唯一一个能与西洋列强一较短长的人。

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

我也卑微地说一句,李鸿章是个身陷矛盾旋涡之中而能不被吞噬的弱国外交顶梁柱。

一方面,他要维护一个夕阳帝国的虚荣迷梦。

“迄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清朝续文献通考》

因为大清到死都自视天朝上国,其它国家都是大清的藩属国,大清没有主权平等的“外交”,只有居高临下的“理番”。

为了保住虚荣,清廷设立驻地在京外的南北洋通商大臣,将外交事务地方化,以示天朝上国之威严。

后来虽在京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初衷仅视其为临时机构,一切规模因陋就简,待夷务肃清后“即行裁撤”。

另一方面,他又要与帝国腐朽机制抗争、谋之革新,使帝国师夷长技、脱胎换骨、重新强大。

洋务运动中,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支海军、第一个造船厂、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无不刻着他的名字。

近代中国因他改变了很多,但在为总理衙门更名时,干了一辈子外交的他选择的是“外务部”而非“外交部”。他明白,天朝致死不外交,只有外务,他改不动。

再一方面,他又要交好列强,谋求稳定的外部环境。

年《中日修好条规》、《中日通商章程》;

年《中日台事专约》、《中秘通商条约》;

年《中英烟台条约》;

年《李福协定》;

年《中日天津会议专条》、《中法越南条约》;

年《中日马关条约》;

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年《中俄密约》;

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年《辛丑条约》。

为此签下无数“卖国”条约,老脸都不要了。其中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英国对香港租期定为99年,至年6月30日结束,我在这里埋个伏笔。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就是这八个字。

他把自己变成了帝国适应以上这三种矛盾力量的连接点,通过这个点,帝国的内*外交就可以运转下去。

很可惜,很少有人理解他这样一个“卖国贼”、“列强女婿”。

更可惜,他签“卖国”条约为大清内部变法争取的几十年宝贵时间,全被浪费。

而且,李鸿章真的卖国吗?

人们只知李鸿章把台湾割给了日本,不知李鸿章施展外交手腕以夷制夷,挑拨俄、德、法对日施压,要回了辽东半岛,暂时保住了东三省。

人们只骂李鸿章签卖国条约,但不知他作为北洋大臣,事实上的大清外交负责人并没有谈判最终决定权,割地赔款全由老佛爷幕后拍板,他只是出个面、画个押。

马关条约,清*府说只要我的统治不被别人推翻,其他都好商量。

辛丑条约,老佛爷说只要老身不被洋人定罪,外国人不把光绪抬出来,其他都好商量。

清*府搞外交,从来把自己的统治放在第一位,不为国,更不为民。李鸿章裹挟其中,也没有办法。

当他以唇枪舌剑,与十一国饿狼据理力争,终于争得列强不再因义和团之乱治罪老佛爷时。

太后龙颜大喜,脱口而出:“尽中华之物博,与各国之欢心”,几位爷想要什么我中华应有尽有,开心就好。

有人问,如果我们当年就是咬牙不签会怎样?

很简单,李鸿章不签,自有人去签。

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别无选择,况且他在那些卖国条约中已最大限度减少割地赔款损失,尽最大努力维护中国利益。马关条约就因李鸿章被日本浪人在左脸上开了一枪,大清少赔了1亿两白银。若是换个人,情况可能更糟。

如果说,汪精卫是卖国为己,那么李鸿章就是“卖国为国”。

如果把卖国定义为牺牲国家利益保全自己,那也是老太太。

若说错,李鸿章只做错一件事,就是生错时代。

晚清腐朽深入骨髓,封建制度僵化崩溃,单凭一己之力,任他再有内治之法、外交之道,也终将受时代之困,鞠躬尽瘁也难力挽狂澜。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李鸿章的可怜之处,也正是在此。

辛丑签约两个月后,七十八岁的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油尽灯枯,临死前沙俄公使还拿着意图侵占东北的条约逼他签字,但这次他没有签,他挨骂一生临死不缺一件屈辱的寿衣。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这个贤良寺恰好是李鸿章梦开始的地方,他20岁从老家安徽合肥初进京师时,就住在该寺。

那时他春风得意,凭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高中进士名扬京师。

后来当过翰林,带过绿林,戎马倥偬,宦海浮沉,李鸿章甲子轮回终得*归梦始之地,但大清的天朝上国迷梦,再也回不去了。

李鸿章死后,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出煌煌大作《李鸿章传》,其中写道:“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

其中这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是我认为对李鸿章一生最到位的总结。

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的死加速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节奏,也敲响了大清亡国的丧钟。

不堪重负的民众对清廷愈加不满,清廷为维持统治又将衰薄的财力全部投入新式军队的建设上,北洋军统帅袁世凯因而权势大增

此后,已经侵占朝鲜进而觊觎东北的日本,与谋求南下的沙俄,在东北打了场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与沙俄平分了东北权益。

忽而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灭亡,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后一战爆发,西方列强自顾不暇,日本趁机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发动青岛战役,经两月激战击败德军占领青岛。

为了让军事占领合法化,全面接管德国与清*府秘密达成的在山东的各项特权,北洋*府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轻而易举通过外交途径将日军侵略山东的行为予以合法化,并向北洋*府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欣然同意”。

一战终结后,分赃大会,咳,巴黎和会召开。一直跟着西方各位大哥喝中国的汤,一直也没轮到吃中国的肉的美国,打着尊重中国主权的名义,逼令日本归还青岛与我国,以阻止日本独吞山东在华做大。

并报日本不许美国修建从东北途经西伯利亚穿越北极白令海峡直达美国阿拉斯加超长跨州铁路之仇。

???

对,美国人当年的脑回路就很清奇,日本人当然不同意,由此两国结下了梁子。美国骂骂咧咧在巴黎开了个直播间,天天嚷嚷着为中国主持正义,其实是泄私愤。

这一切,一个人全部看在眼里,他就是北洋*府驻美外交官、民国参与巴黎和会的全权代表、刚满30岁的上海嘉定人顾维钧。

年1月27日下午2点半,中国代表团突然收到通知,美、英、法、意、日五国临时决定下午3点开会讨论“山东问题”。

3点开会,2点半才给通知,就特么成心。

顾维钧赶紧收拾,准时抵达会场。

日本代表首先发言,认为日军武装占领青岛已是既成事实,袁世凯活着时曾对此“欣然同意”,蛮横要求德国在山东强占的特权应无条件转让给日本。

一番诡辩毫无道理,彻头彻尾的强盗逻辑,与会代表反应冷淡,场面十分尴尬。

顾维钧走上发言台,条分缕析地列举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和会所承认的尊重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证明德国在山东的所有特权应直接交还中国。

辩论不过,日本代表转而耍赖皮,说日本愿意将山东交还中国,但须由德国先交与日本,再由日本交还中国。

顾维钧针锋相对表示同意,但“此事为一步所能达到,自较分为两步为直接”,意思是说既然这事能一步到位为何还分两步呢?

日本代表哑口无言,毫无招架之力。

最后结辩时顾维钧说道:“中国不能放弃孔夫子的诞生地山东,犹如基督徒不能放弃圣地耶路撒冷”。

这句话震惊了在座的各国代表,为这场实力碾压的辩论一锤定音,并扭转了国际舆论形势,为中国搏得列强同情。

顾维钧的发言全程脱稿,辩论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纷纷走上去与他握手道贺,与日本代表发言后的冷场形成鲜明对比。

克里蒙梭在其回忆录上写道:“顾维钧对于日本,有如灵猫戏鼠,尽显擒纵之巧技。”

30岁的顾维钧登上巴黎各家报纸的热搜,咳,头版头条,成为当时外交界的顶流,“东方雄辩外交家”的美名风靡了整个欧洲。

陈道明老师在电影《我的》里重现了这经典一幕,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作品之一,只是台词照史实稍作了微调。

但后来意大利退出巴黎和会,日本也以效仿,威胁得不到山东就退出和会。

英、法、美害怕日本的退出会导致巴黎和会流产,为了“顾全大局”三国决定牺牲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将德国战前在中国山东享有的一切*治、经济、军事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最终成文的《凡尔赛和约》第、、三条,写的就是日本接管山东的事。

外交是强国才配拥有的奢侈品,纵使顾维钧个人能力再强,只手也撑不起民国时期混乱的中国大地。

消息传回国内,中国人民长期压抑在心头的反帝怒火喷涌而出,“五四”爱国运动轰轰烈烈席卷全国。

顾维钧很愤怒,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民气为之一振。这次拒签也是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是中国近代外交从无到有的一个转折点。

日本人从此记恨上了顾维钧,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与国联调查团赴东北调查,日本人指名说不对顾维钧的个人安全负责。

他义无反顾还是去了,并留下绝笔信:“我早就决定献身于中国的事业,在执行任务时,我就像一名被召唤去为国战斗的战士一样义无反顾,如果我的生命遭到任何不测为国牺牲,那是极大的光荣。”

而且二战结束后,顾维钧奉命参与联合国的筹建,他不顾国民*府反对,坚决要求中国代表团中要有延安的人,这样才能真实的代表中国人民的意愿。

最终,与顾维钧一道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就有革命先辈董必武,而且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

还等什么兄弟们,全体起立给顾先生致个敬吧!

可惜的是,与李鸿章一样,顾维钧也没能生在一个足够好的时代,他的外交强国志向,他对港澳回归祖国统一的希冀,只能留给后人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开始以全新的面貌走上世界舞台,也开启了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年4月11日香港启德机场,参加万隆会议的中方代表团所乘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飞出了跑道,几个小时后飞机爆炸失事,乘客几乎全部遇难。

湾湾的特务很得意,却没想到,周总理吉人天相,中途临时改变路线没有来香港,此时已经安全抵达印尼万隆了。

去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总理凭借高超的外交手腕和个人魅力在世界上赢得巨大声望,这次来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可谓万众瞩目。

可是会议开始后,不少国家把炮口对准了新中国和我们信奉的主义,言辞甚是激烈,会议空气变得格外紧张。

周总理从容踏上讲台,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为中心,洋洋洒洒讲了18分钟,热烈的掌声将会场上空的乌云彻底驱散,连一些反对新中国的代表都对他心生敬佩。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正式首秀,它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

会议开始前,参会28国中仅有6个与我们建交,会议结束时这个数字已变为23个,这为后来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奠定了“民意”基础。

年10月25日夜,经过8小时马拉松式会议,联大以76票赞成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关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提案,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

隔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中国外交开始在美苏两极格局中找到独立自主的新空间。

改革开放随后到来,中国经济在80年代飞速发展,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不知不觉,,那个命中注定的特殊年份,越来越近了。

年来,中国的爱国者一直想收回香港主权,但始终没有成功,现在,是时候了。

年9月22日,英国皇家空军首相专机飞抵首都机场,玛格丽特·撒切尔微笑着走下悬梯,3个月前在马岛痛扁阿根廷军队的光荣战绩让她很自信,自信到她甚至相信自己可以把英国对香港的拥有权推延到年之后。

在见到总设计师后,铁娘子意识到,自己错了。

那个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她,他不会做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中国在年收回香港是件不用谈、不能谈的事。

走出会场,撒切尔夫人下台阶时走了神,双膝一软摔了出去。有人说,这是天意在让英国人“磕头谢罪”,你同意吗?

经过两年22轮艰难谈判,《中英联合声明》成功签署,香港成功回归祖国,澳门也紧随其后。

收复国土不费一兵一卒,中国外交的魅力和功力震惊世界。

李鸿章和顾维钧当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伟业,我们现在做到了。

主权交接仪式那天,香港一整天都在下雨,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

中国外交史,甚至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一刻正式撕下了那屈辱的一页,开启了新的纪元。

临近结束,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外交“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我姑且将它简单分成了以下几个阶段吧:

年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洋人大炮轰开,中国外交被迫开启“开港通商时代”,这一时期列强觊觎的还只是中国的市场和商品。

年甲午海战败给昔日徒弟、“蕞尔小国”日本后,大清国防几乎崩溃,中国近代外交转入“领土瓜分时代”,列强开始觊觎中国的矿产、铁路、甚至是领土。

年大清亡民国立,中国外交进入“艰难求索时代”,此间中国处于动荡混乱时期,既有袁世凯卖国求荣,亦有顾维钧力挽狂澜;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外交进入“稳步复兴时代”,从万隆到联合国,从收复港澳到加入WTO,经过近两百年的努力,大国外交终于又回来了。

相信经过年安克雷奇中门对狙后,中国外交也明显更有底气了。

正如我前面说的,外交是只有强国才配拥有的奢侈品,当我们GDP成为第一时,当我们也有十几艘航母在全球守护世界和平时,中国正义的外交事业还会再上一个台阶,抹黑新疆棉花这样的糟心事也不会出现。

国家实力是外交工作唯一的底气!请诸君共同努力吧!

全文完,感谢阅读。

原创不易,还请顺手点个赞吧~

更多内容尽在“不良博士”公号,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任人宰割韬光养晦破茧成蝶120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