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曼施坦因元帅提议并坚持发起的库尔斯克会战,是一场本不该打,却不得不打,即使打赢了也无力回天的战役!
年2月2日,历时大半年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血腥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终于落下帷幕,万德军及轴心国军队以伤亡余万的惨烈代价,向全世界宣告了巴巴罗萨计划彻底破产,纳粹*权的寿命进入了倒计时……。
而此时德军在西线和北非的战局也危如累卵,本土及占领区的重要战略目标不断地遭到英美的战略轰炸,军工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还不得不加大战斗机和高射炮等防空武器的生产,从而对其它诸如坦克,轰炸机和重型榴弹炮等进攻性武器的产量产生了挤压效应……。
德国海军在大西洋底大放异彩的U艇狼群战术,于43年6月开始就在不断改进反潜战术的盟军面前,如同陆军的闪电战术一样,渐渐地失效了,邓尼茨海军元帅对同盟国海军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于是隆美尔元帅在不断得到跨地中海补给的英军蒙哥马利元帅一连串的打击下,输掉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阿拉曼战役,盟军于是进行了大规模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在策反了维希法国的北非舰队后,于43年7月9日发起西西里登陆战,兵锋直指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大油田,希特勒唯一的大型石油供应基地……。
而此时德军在东线的总兵力只有2百万出头,18个装甲师只有辆坦克,苏军却有6百余万,还不包括基数庞大的武装民兵和随时可参战的城乡平民,苏联疏散到远东地区的军工企业也在远离战火的环境下,超常规地投产了,大批西方援助也连踵而至。
在这种情况下,东线德军本应就地转入战略退却,以积极防御的姿态,尽可能地迟滞苏军的战略大反攻,为本土及其它战区的防守,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时间,而且德国急剧痿缩的战争潜力也不允许德军再发动一场相当规模的攻势作战了,因为即使取胜也会耗光自身日益捉襟见肘的实力……。
更何况德军在东线战场上还不得不分兵驻守两处战略要地,一是列宁格勒一带,一旦北方集团军群失利,就会威胁到芬兰的安全,更会切断北欧储国对德的铁,钼,铜,镍等矿石的供应,二是克里米亚半岛,一旦失守,苏军可以此为基地,对罗马尼亚大油田实施战略轰炸,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更应以静制动,在防御中捕捉战机……。
然而曼斯坦因元帅率领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的一路穷追不舍之下,趁着苏军西南方面军孤军冒进,补给困难之际,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不但歼敌十余万,还一举夺回战略重镇哈尔科夫,斯大林紧急从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方向调来了三个集团军的兵力,才在库尔斯克的奥博扬一带稳定了战线。
此时的曼施坦因元帅深知德军整体战略环境的恶劣,他更加清楚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否则一旦苏军大举进攻,以德军每况愈下的实力是根本无法抵挡的,于是他向希特勒提出,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发起围歼,以尽可能地夺取战场主动权。
然而此举却遭到了莫德尔元帅和古德里安大将的反对,理由是此战会耗光德军最后的战略预备队,而且地中海战区也频频告急,凯塞琳空军元帅更需要增援,而他们没有说出口的是,东线战场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曼施坦因元帅即使赢得了库尔斯克会战,也只能多消灭一些苏军有生力量,最终一定会被苏军巨大的兵员和装备优势所淹沒……。
希特勒和曼施坦因岂能不知以上几点,然而打这一仗,或许还能争取一些主动,不打就会更加被动!
于是希特勒下令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和克鲁格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同发起库尔斯克会战,为此从西线调来了包括五个装甲师在内的大批部队,先后共投入余万兵力,辆坦克,门火炮和多架飞机,而苏军在突出部内外共有万兵力,50余门火炮,余辆坦克和近架战机,更加更要的是,苏军的补给能力大大优于德军。
由于苏军事先得到了情报和希特勒的犹豫不决,战区的防御工事早己建好,7月5日苏军还抢先开炮,德军被迫提前进攻,攻势并不顺利,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7月12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13日希特勒决定中止库尔斯克会战,主力装甲部队驰援意大利战区,苏军随即大举反攻,8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会战结束。
德军共损失50万人,坦克0余辆,飞机余架,火炮余门,苏军损失更为惨重,光是坦克损失就达辆,兵员90余万人,但希特勒事实上己经放弃了东线战场,还赔上了最后一支战略机动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