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大片大片冻死,他们为何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病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9月1,随着德军向波兰突然发动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就此开辟。当时的德国军事实力在欧洲几乎已是“最强”,但仍然还有所忌惮,那便是苏维埃庞大的红色军队。

为此,在入侵苏联之前,德国于年8月23日于苏联签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在此约定双方均不得向对方采取军事行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或许只有苏德两国自己才明白该条约的不可靠程度有多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现场

不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确实为双方带来了切实利益,让德军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占领欧洲其他国家,而苏联也能在德军进攻其他国家期间迅速整顿军备,积极备战。直到年6月,德军开始对苏联实施入侵,这项维持了仅一年多的条约宣布作废。

苏德战争也由此开启,按照德国人预先设定,这场战争应该在几个月内就会结束,然而它却持续了4年之久,这也人类史上规模最大、代价最高的“局部战争”。

攻入苏联境内的德军

“巴巴罗萨”计划

年6月22日,希特勒一声令下,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当天共计约有万的德军及其盟国士兵组成的个师,和0多辆坦克以及各型装备,在纳粹空军的支援下,分为三个集团军先苏联发动了“闪电战”,整个入侵战线绵延了0多公里。

此时的德军战力几乎已处于二战时期的最顶峰,在法西斯主义的“洗脑”下,入侵苏联的德军不管是在训练、战术思想以及单兵战斗力上,都称得上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军队。

从现在来看,失败的巴巴罗萨计划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之一,正是由于德国方面主动开启双线作战,并轻视了拥有巨大资源优势的苏联,才促使了纳粹德国最后的惨败。

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德军

苏德为二战的整体胜利发挥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苏联的顽强抵抗,二战的结局将难以预料,但二战也让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根据国外的一项学术估计:

二战期间,每损失一名美国人或英国人,日本就会付出7人的损失,德国会损失20人,而苏联则会损失85人。

根据俄罗斯公布的资料可见:

在年至年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共有万人英勇牺牲,其中军人.84万人。

苏联在二战期间承担了约75%的轴心国进攻兵力,是军人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歼灭德军最多的国家。而造成双方大规模伤亡的开端,还需要从基辅战役说起。

蜂拥而至的德军甚至造成道路拥堵

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作为巴巴罗萨计划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基辅战役与年8月7日开始,德军继续发挥着“闪电战”的特性,在基辅打了苏联红军一个措手不及。

德军士兵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搭载下,凭借着强大的机动能力以及熟练的战术打法,再加上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增援基辅战场,很快就将位于基辅地区的苏军分割包围。

在这场人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中,苏联方面的伤亡人数近20万,并还有近70万的苏联军人被俘虏,德军浩浩荡荡的“第一击”,就让苏联军队损失惨重。

年8月,一支德国袭击了基辅以西的一个苏联村庄

其实希特勒的想法从理论上来看是没错的,他想先拿下基辅重镇,得到这里的工厂以及矿产燃料资源,之后再大举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但这也恰恰违背了“闪电战”的初衷。

整个基辅“围歼战”进行了两个多月,而从后续的战争进程来看,德军在这场战役中得到的最大战果应该就是“俘获了大批苏联人”了。直到基辅战役打完后差不多1周的时间,希特勒也终于把重点目标指向了莫斯科。

基辅街道上的德军

剑指莫斯科

莫斯科战役双方正面对抗时间,发生年10月2日至年1月7日期间,但实际上从年7月开始德空军就已经在为后续战斗“铺路”了。

年7月22日,德国柏林新闻社向世界公布了一则消息:

前一天晚上,苏联首都莫斯科首次遭到德国轰炸机的袭击,这架轰炸机是从距离莫斯科市区几百英里外的占领机场起飞的。

德国人为了彰显“正义性”,还宣称对莫斯科的轰炸行动是为了报复苏联对罗马里亚和芬兰的轰炸。好在苏联人早有预料,提前将重要文物包括列宁的遗体都进行了转移,此时的莫斯科,剩下的只有为迎击德军而准备的武器弹药以及满腔怒火的苏联军民。

莫斯科的防空警戒兵

年10月2日,在模式郊外进行了几天休整之后,费多尔·冯·博克带领着德国军队开始对莫斯科发动了正面进攻。

野心勃勃的德国军队妄图使用“闪电战”套路,迅速拿下莫斯科,然后宣布战争的胜利。但德军在一开始就受到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直到战役失败前,德国的情报机构都坚持认为苏军已经没有为莫斯科准备的预备役部队了,所以无法发起有效的反攻。

事实又一次证明,德国情报机构算错了。莫斯科战役期间,斯大林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又调来了18个师、辆坦克以及0多架飞机,作为后备力量。以至于在后来某些关键性的战役中,战场上的苏军人数一度达到了德军的两倍。

红场阅兵

德军最大的“敌人”

曾有这么一句话在军事界流传甚广“天气是地球上唯一可以阻止纳粹战争机器的力量”。

希特勒曾将莫斯科战役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指挥官能力的不足,但回顾当年的这场战争不难发现,德军的失败,天气确实是最大的原因之一。

由于在基辅战役中耗费了不少时间,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节点比莫斯科地区秋天的雨季,以及寒冷的冬季都来得要晚。

在德军前期的进攻中,由于连日大雨让进军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德军机械化部队几乎陷入瘫痪。随着冬季的到来,土层被冻上,机械部队虽可以正常行进,但此时的德军才算是迎来了“最大的敌人”——严寒。

德军雪地行军

德军曾在年12月初一度逼近到了莫斯科城外的15公里、克里姆林宫的24公里处,甚至有德军士兵表示他们已经看见了克里姆林宫的屋顶(不过在那种能见度下,是否真的看见克宫实在令人怀疑),但寒冷也让他们的推进止步于此。

据记载,年底到年初的冬季,也被称为20世纪欧洲最寒冷的冬天。东线战场上的气温几乎都保持在零下20度以下,在这种极寒天气下,德军的武器和士兵都被“冻坏了”。

被冻坏的德军

德军士兵在没有足够冬季物资的支援下,开始出现成片成片被冻死的情况。严寒和积雪让德军士兵的袜子在白天被浸湿,到了晚上又被冻硬,士兵的脚掌和脚趾被冻在了一起,甚至会因为脚被冻伤、冻肿,无法脱下靴子。

在模式战役期间,德军因寒冷造成的减员人数数不胜数。有资料记载:

德军部队在一次除雪作业中,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寒冷的环境,让一支93人的除雪部队在一晚上冻死了65人。

虽然德军也配备了一些化学加热包,但由于数量稀少使其变得无济于事。德军士兵为了能穿着单衣或秋衣在寒冷的莫斯科地区活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运动”,士兵在战壕中来回走动或者做运动取暖。

冬季装备齐全的苏军,在德军眼里就是“白色死神”

这一方法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长期保持活跃会大量消耗士兵精力,并且睡眠时间几乎为零。德军士兵在面对苏军进攻时只能疲于应对,士兵的精神开始变得麻木,似乎“立刻战死”才是最好的出路。

整个莫斯科战役期间,仅仅是因为严寒,德军的所有步兵师平均减员人数达到了三分之一。

年12月4日这天,温度一度降到了零下37度,眼看德军因寒冷而造成的减员人数日益上增,为了避免进一步的伤亡,德军统帅下令:开始由进攻转为防御,军队退回到3天前的阵地上。

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向苏联红军投降

但苏联方面却恰恰相反,早已习惯严寒的苏联军队也源源不断的从四面八方赶到前线战场,特别是从西伯利亚地区调来的增援部队,严寒更是成为了令他们士气大涨的兴奋剂。

此外,天气还为苏联人提供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增加了苏联军队挖掘战壕、建立防御以及物资调配的时间。到了12月底,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前线已经部署了30个步兵师、33个步兵旅以及3个骑兵师和6个装甲旅,为后续反攻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苏军反攻

寒冷除了造成军队大量减员,更为致命的是德军的重型火力甚至是步枪都出现了“罢工”情况。在寒冷的冬季,德军迫击炮管被冰雪堵住无法使用,地雷直接被冻得经常性“失灵”。士兵的步枪螺栓被冻住、撞针被冻裂,机枪则直接出现大批量的结冰,整个德军步兵作战能力大幅下滑。

至于装甲部队方面,虽然被冻硬的冻土可以支撑其装甲车辆以及坦克的移动,但燃料补给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由于苏联人使用的铁路轨距比较特别,他国的火车无法在上面通行,德国人为莫斯科战役前线上运输物资变得极为艰难。特别在进入冬季后,就算是用从苏联人手里抢过来的货运火车,也经常出现水箱结冰、机车故障的问题。

将军角弓不得控,德军98K“拉不动”

为了缓解前线压力,德军还专门组建了一支汽车运输部队来缓解前线压力,不过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在正常情况下,苏德前线上的德军每天至少需要相当于火车车次货运量的补给,但到了冬季,前线德军每天只能得到车次的补给、而且这些补给物资多来自于德军在苏联境内的占领区,主要还是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装备,德军士兵继续的棉衣、军帽、御寒靴等物资依然是杯水车薪。

更糟的是,苏联游击队又在德军的占领区不断搞破坏,捣毁铁路公路,让前线德军的补给更加吃紧。

莫斯科战役中的苏军

苏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与德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苏联方面的准备充足,可以说,苏联人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与德军打持久战的准备。

早在德军正式进攻莫斯科前,苏联人便开始在莫斯科的前方修建了三条“超级防线”:

第一条防线用于连接勒热夫、瑟乔夫卡和维亚济马三个重要地点,用于进行最初的防御。

第二条防线,是建立在加里宁和卡卢加之间,用于进行战略缓冲。

第三条防线,则是在莫斯科城市周围打造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线”。

莫斯科的苏军建立反坦克防御工事

此外,苏联军队在物资方面的准备可比德军齐全多了,苏军不但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御寒帽,甚至还有适合冬季作战白色伪装军服。而且就连枪炮都加上了保暖套并且涂上了防冻润滑油。

尽管在战争开启后,苏联的钢铁产量和煤炭产量都大幅下滑,但好在国土纵深广,苏联在战时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工业基地甚至是小型钢铁厂和兵工厂的力量,用于打造武器装备支援前线,整个苏联都转为一个为军事生产而服务的国家,让前线苏军绝不会为缺枪少炮而发愁。

苏联军工厂,工人多为妇女

焦土*策

前面提到过,希特勒在一开始就选择打基辅战役,想的就是为德军的后续进攻提供物资基础,并且德军在前期还占领了苏联那么多的领土。估计难免有人会问:为何德军不去抢占领区苏联人的物资呢?

其实有这一想法的朋友,可能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抗日战争中日军在我国实施的“掠夺”策略影响。与当年中国情况不同的是,苏联在失去土地前,会“撤走一切能撤走的人或物”,撤不走的则会主动实施“焦土*策”。

民众撤离前,转移物资、烧毁房屋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年7月“谴责”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讲话中,就宣布了对有可能被占领的乌克兰地区而准备的“焦土*策”:

“万一被迫撤退……所有火车机车车辆都必须撤离,不能给敌人留下一台发动机,一架火车,不留下任何一磅粮食或一加仑的燃料。农民必须赶走所有的牛羊,并将他们的粮食交由国家统一保管,以运输到后方。所有的财产,包括贵金属、粮食和无法收集的燃料必须全部销毁。”

据统计,在对乌克兰实施“焦土*策”的过程中,苏联一共从乌克兰转移走了万头牛,近个大型工厂还有几千个小型工厂,甚至还有30万台拖拉机,并且还有多万的乌克兰工人被直接运送至了俄罗斯的各个工厂。

并且在后续的苏德战争期间,处于乌克兰地区的游击队员不断对德军运输火车以及公路桥梁,和仓库进行捣毁。共计炸掉了火车近列、桥梁多座,损毁坦克装甲车超过0辆,而前线德军赖以生存的储物仓库直接被捣毁了近千个。

苏军士兵围观缴获的德军装备

“焦土*策”同样适用于莫斯科战场的周边地区,苏联人在莫斯科战役开打之前,就将莫斯科周边的人员以及物资全部撤走,并且几乎摧毁了所有能御寒的房屋建筑。就连周边地区所有有利用价值的树木,都被苏联人砍倒拖进莫斯科城内。

打到此地的德军,不但连占领区的装备物资难以运过来,就连周边地区可“抢”的苏联人和物资都难以找到。即使侥幸搜刮到了一些物资,这对一百多万人的大军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德军

为了巩固莫斯科的防御,并阻止德军部队和重型军事设备越过伏尔加河和伊万科沃水库。年11月24至28日,苏军炸毁了其周边地区的水库和水厂大坝,洪水在寒冷的冬季奔涌而下,淹没了沿途的近40个村庄,进一步阻止了德军部队的推进以及物资的搜刮。苏联此举是有意将“焦土*策”贯彻到底。

此外,苏联人不但自己搞“焦土*策”,而且还从其他方面“陷德军于不义”。据传苏联甚至派出爆炸小队于年11月3日,损毁了位于基辅佩乔尔斯克修道院内的“纪念碑”级建筑物,然后“栽赃”给德国人(后来才被证实是苏联人自己干的)。

这座有着0多年历史的建筑,一直都是不少苏联人心中的“神圣”的象征,苏联通过此举来激起军民抗击侵略的热情,后来证明这招也很有效。

莫斯科战役中的苏军

失败早已注定

二战前的全球性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的冲击巨大,后来希特勒上台成功挽回了这一局面,让德国经济死而复燃。据统计:德国在年的GNP相较于年时增加了%,5年的时间德国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这也确实为希特勒发动二战奠定了基础。

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国本身的弱点也就暴露了出来,那就是战时经济生产能力不足。二战期间的德国,除了大量国际供应渠道被中断外,其战时生产能力也无法支撑各种入侵所需要的巨量物资。

被俘的德军

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曾在书中写到:

到了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苏联的60%和英国的55%,在整个战争中,德国极都处于度缺乏燃料、煤炭和食物的状态。

所以抛开向苏联战场运送物资的供应线薄弱外,德国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战争资源用于支援前线,估计这也是为何希特勒一开始就把目标对准苏联工业重地乌克兰地区的原因。

此外,德军是采用的“闪电战”打法进攻苏联,不过却没有发挥出“闪电战”那出其不意的奇效,整个推进过程异常缓慢,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地区交通不便,再加上不断拉长的战线,让本就薄弱的供应线更加艰难。由于前线补给不足,若在一开始就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那“闪电战”将成为德军的“葬身战”。

被俘的德军以及“虎式”坦克

德军在基辅虽然打了一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一战役,让不少后世军事学家都认为,这是希特勒作出的“最大错误决策”之一。

打基辅战役前,率领德军精锐中的精锐——中央集团军的古德里安,一直都在为径直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而推进,且当时的古德里安在没有天气因素的影响下,一路高歌猛进,甚至攻破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

倘若希特勒没有执意让古德里安去增援基辅战场耽误两个月,那德军很有可能在冬季前打到莫斯科,加上当时苏联在莫斯科前沿的防线还不是很完善,此时德军发动“闪电战”的特性,很有可能一举拿下莫斯科。

但历史没有假如,战时经济生产力不足、补给供应线跟不上,再加上双线作战和后期希特勒“疑神疑*”,动不动就撤掉将领,让无能军事人员围着自己转。各种各样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或许早已注定了纳粹德国的失败。

二战中的德军

结语

其实早在年拿破仑东征俄国失败就不难看出,俄国人早就学会了利用“持久战”的方式,把敌人拖到严寒的冬季,并且坚持“坚壁清野”,不给侵略者留下一点可用物资。在俄法战争期间,这一打法也是俄国人击败法军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知是德国人觉得苏联不堪一击,还是对自己的“闪电战”过于自信,在没有建立稳定补给线的情况下长驱直入,最后被苏联人来了个瓮中捉鳖。

二战德军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但击溃了德国欲迅速拿下苏联的愿想,也直接推动了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开启,同时还打破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

你可以说是严寒拯救了莫斯科,甚至也可以说严寒拯救了整个二战,但苏联为整个二战的胜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值得各国铭记。二战时的苏联几乎是全民动员,无数人奔向前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END-

大家都在看

战后日本是如何快速恢复人口的?用了一招,却令女性很悲惨

全球雷达最远测距:美公里,俄0公里,中国是多少?

日本军队占领北京期间,为何没有毁掉故宫?

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点击下方“在看”支持作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