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www.bdfyy999.com/m/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过去了,那些老东西承载着一代人的深深回忆。随着时代不停往前走,好多老东西都被新的东西替代了,慢慢在历史中没了踪影。它们就像是时代的记录员,留下来挺有意义的。留着这些老东西,能让以后的人知道以前是怎么生活的,还有那些传统的手艺是什么样的。
在我们这儿,大家管这叫压地滚子,也有人叫它压实农具。老一辈的人常说:“压地滚子别急着跑到播种机前头。”就是说,干啥事儿都不能太急躁。七十年代那会儿,大家都是手工播种,所以压地滚子也是成对儿的,前面播种麦子,后面就用滚子压实,这样种子发芽率才高。到了春天,清明过后谷雨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楼来种高粱了,这时候就要用到压地滚子来压高粱垄。高粱得压四回,谷子得压八回,主要是为了让土块碎点,地皮保湿,保证苗儿出得整齐。这压地滚子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六寸的,一种是八寸的,我瞧这个应该是八寸的!
说到那个麻绳合成器啊,其实就是个把绳子和股器组合起来的东西,专门用来打麻绳,然后再把麻绳合起来的。在五六十、七十年代那会儿,人们常用它来打绳子。那时候的麻绳有两种,一种是好麻绳,另一种是苘麻绳。好麻绳特别结实耐用,但苘麻绳就不那么结实了。
在我们这儿,织布时用的那个东西,我们管它叫“挣子”(读音相近)。织布机上装有两个这样的部件,靠脚踏板一上一下地动,让经线分出上下两层空间。然后,拿梭子把纬线穿进去,这样一来二去,布就织成了。
4、线勒子这东西,是木工在做榫卯结构时用来画线的工具。它能保证线条宽度一样,边距也相等,不会出错。这样一来,凿出来的卯眼就都是一样的大小了。
那个看起来像是倒过来的,上面布满小孔的瓦盆,其实它不叫烘炉。在五十年代的北京,你还能在街上买到它,我家那时候也用过。它的真正用处可不是用来烤鞋子或者棉衣啥的,而是专门用来烙饼的,人们管它叫支炉。因为支炉上面有好多小孔,能让空气流通,所以烙出来的饼上会有好多小黑点或者微黄的小圆圈,看起来挺有意思的。以前有个玩笑话,说某个人脸上的麻点就像是用支炉烙饭饼时,米饭粒混在面里烙出来的效果,有黑有黄还有白。当然啦,用这话来形容别人脸上的麻坑是很不恰当也很不礼貌的。不过,就因为这句玩笑话,让很多人都知道了支炉这个东西。
说起那卖油的家伙什儿,小磨油坊里有个专门舀油的油壶,这油壶啊,就是用来打油的。你得先把那壶嘴儿给卸下来,然后往里头灌上机油,灌好了再把嘴儿给装回去。接着呢,就用手一压那油壶的把子,油就一滴一滴地流出来了,滴在机器的轴承上,那叫一个顺滑,用起来可带劲了!
做香油是为了把香油和芝麻酱分开。具体怎么做呢?先把芝麻炒熟,然后用石磨磨成酱,放到盆里。接着,找高粱杆最上面那段,折成三角形,再用线给它绑好,一般都用红线。之后,把这个绑好的高粱杆放到芝麻酱里上下搅动,我们这儿管这叫“溜香油”。就这样,过阵子香油和渣子就慢慢分开了。等分得差不多了,就拿个容器放盆上面,把香油倒出来,香油就做好了。
7、在我们这儿,有个工具叫把寸,主要是用来摘高粱和谷穗的。回老家的时候,这玩意儿我们管它叫掐刀子,就是专门用来摘高粱穗和谷子穗的。
说到风箱啊,它里头有个活动的小木板,你往外一拽,它就跟着动起来,一开一关的,那木板动起来的声音可响了。用左手拉着风,右手呢,就往里头添柴火。风箱里头还有个风门,边上都是用鸡毛堵得严严实实的,为了不让气漏出去。记得小时候,我可喜欢拿这玩意儿当玩具耍了。有回人家饭都快煮好了,我还没玩够呢,偷偷摸摸地拉那“风匣”,结果一不小心,把人家锅里的饭都给吹焦了。
9、这玩意儿叫“等子”,是专门用来称中药的。它特别小,只能称那些量少又贵的药材。它用的单位是两、钱、分,比如说,可以称出一两七钱六分的重量。
10、我完全是忘了这个玩意儿到底叫啥了,也不知道它是干嘛用的,看起来既像是个做东西的模具,又好像是个能装东西的容器,有哪位朋友了解的,给我说一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