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灭亡后,被东罗马帝国统治了一百六十八年之久,此后当地传承下来的贵族势力再次崛起,在北部山区建立起一个相对小一点的王国,也就是第二王国的开端。随着东罗马帝国的步步衰落,这个第二王国南下的脚步从未停止,到公元年亚森二世统治时期,保加利亚成了欧洲东南部除东罗马以外的第一大面积王国。疆域几乎涵盖了除希腊半岛外的整个巴尔干半岛,像今天的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等都在其范围内。
但好景不长,既然身处巴尔干半岛,那么各人种的历史交织就在所难免。由于第二王国比第一王国受到的中欧影响更多些,因为它所在的时期有神圣罗马帝国。所以分封也更严重一些,各地封建主两只眼睛里,永远一只盯着土地、一只盯着人口,因为这两大资源是一块封地经济产出、对外战争、发展强盛的最关键要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周边各种族的迁徙入住,包括南边北上的希腊人、西边饱受神罗压力的马扎尔人、东北而来的鞑靼人等等。他们当中,如果有农耕传统,便是前来耕种务农;如果有游牧传统,那便是前来抢掠财富甚至地盘。
公元年第二王国爆发了著名的农民起义,在欧洲,农民做皇帝几乎是没可能的,但如果保加利亚沙皇这个名号被承认的话,那么这次农民起义的头领伊瓦依洛就是个特例中的特例。因为在中世纪的欧洲,打仗从来不是农民的事儿,而是贵族们的事,就连骑士阶层都有很多落魄到买不起装备和马匹的地步,农民如何能打的了呢?但人心一旦齐了,真的能所向披靡,保加利亚贵族乃至南边看戏的东罗马贵族还有刚好西征从这里经过的蒙古贵族,都目瞪口呆的见证了这一幕。
保加利亚贵族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分成了两波,而且这两波都够损的。第一波坚持拉宿敌拜占庭和新敌蒙古人进入自家土地,来帮他们镇压起义;第二波思维转换很灵活,谁当沙皇都一样,迅速投入伊瓦依洛的怀抱,成为了后来起义军内讧的源泉。一开始居然三方联军都打不过起义军,到后来伊瓦依洛加冕仅仅一年就节节败退,直到他本人被蒙古人杀掉,第二王国加上伊瓦依洛这一年的特殊时期算是都成了历史。
再往后塞尔维亚崛起,老贵族们手里握着的仅剩这点国土,变成了塞尔维亚的附庸。与此同时,南边也改天换地,与之“相伴”几百年的东罗马,此刻只剩下一座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攻城之前就拿下了帝国所有领土,顺手也拿下了保加利亚。从公元年直到年,近五百年的历史中,虽然有无数次保加利亚人的反抗,但都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这些反抗虽然都没有太大的成功,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多种族生活的保加利亚地区,在反抗过程中慢慢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保加利亚人。面对庞大的帝国统治,还需借助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才能有成果,奥斯曼土耳其和沙俄之间数次大战慢慢消耗掉了帝国的国力,到年最后一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失败后,保加利亚人趁机在当初第二王国起步的位置,也就是北部山区成立了独立的公国。七年后南边也脱离并与北部结合,成了今天意义上的保加利亚的雏形。
当然,与其他巴尔干半岛国度一样,此时还不能算完全独立,都是在认可奥斯曼帝国为宗主国,避免“老大”动怒的基础上,内部实际施行自治的模式。直到等奥斯曼帝国实在“垂垂老矣”之后,年保加利亚才正式完全脱离。接下来就是“欧洲火药桶”发力的时期了,先是巴尔干各国,包括当时的希腊、塞尔维亚等等,联合起来驱赶土耳其在半岛上的所有力量;然后是“分蛋糕”没分好,转为互掐模式。保加利亚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的失败方。
接下来是一战,保加利亚选择的阵营是同盟国,结果又成了失败方。二战中,保加利亚选择的是轴心阵营,年被苏联攻入,当地的游击队借助苏军的力量推翻了王权,并及时对德宣战,成了二战后的战胜方。年今天的保加利亚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