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416/5291115.html全文字数字
建议阅读26分钟
NOW现在行动!
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在特殊的地缘*治环境中发展成长,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同济学派”。
同济学派荟萃了众多富于大学精神的集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学者为一身的大师。他们提倡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发展,为培养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在中国进行实验性建筑的先驱,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新的方向。
同济学派在特殊的*治历史环境中历经磨难,原本可以对他们有更多期望——更多的传世佳作和学术建树,而如今这个愿望只能由学派的年轻学者们来实现。
同济学派一直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方面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以冯纪忠先生为代表的大师们也一直在探索中国实验性建筑的道路,在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澍获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也说明了这个探索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肯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们广泛参与全国的规划和建设,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做了大量的工作,年上海世博会也记录了同济学派的贡献。
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盖了一座名为“文远楼”的房子,这座建筑后来被誉为“包豪斯飘到中国的第一粒种子”。
现如今,更名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下称“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的建筑系,已经由原有的一栋楼扩张为ABCD广场,不变的是对于现代性锲而不舍的实践。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所亲历的现当代中国建筑史,正是中国建筑学科与世界比肩的振兴之路。
始于年,终于年的中国高等学院院系调整,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这一年9月,同济大学建筑系宣告成立。
从美、英、法、德、奥、比、日等国不同学派的大学留学归来的老师们,与本土成长起来的老师们,在现代建筑学派与古典学派的共生中形成了师源广泛、学术民主的土壤,以及特有的风格和气质。
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以来的“履历”上,不难看到这个略为“年轻”的学院的活力: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专业;在全国各高校中最早招收建筑学科研究生(),首批设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点、硕士点(),最先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城市规划学、建筑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城市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分别成为上海市高峰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通过国际建造节、联合设计教学、海外访学计划、国际双学位培养、国际夏令营、国际博士生院、国际论坛和国际联合科研等一系列项目,学院形成了特有的全球化影响;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QS排名列全球第18位。
现如今,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园林系这“三驾马车”共同撑起了这个学院“大家庭”。
从建系之初的“兼容并蓄”到冯纪忠先生提出的“博采众长”,学术民主、追求创新、勤于实践和国际合作成为同济建筑教育的四个鲜明特点。
毫无疑问,一代代“同济学人”共同绘制了这幅中国建筑现代性的画卷,尤其是那些学院早期的建设者们,他们逐步确立了教育体系,确保了学院血脉的延续性,至今学院依然不断出现好教授和好学生。这也是本专题聚集于早期大师们的理由所在。追本溯源,回到最初的原点,通过对过去的讨论,探究当下教育的生成与发展。
感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本专题的支持,并提供多幅珍贵照片。
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教育是在非常特殊的地缘*治经济环境中,艰难地发展成长的。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有学者称之为建筑史上的“同济学派”和“同济风格”。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同济大学建筑系一贯注重跨学科和多学科发展,执着地坚持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和建筑教育思想,创导缜思的学风。
他们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和理工类大学中最早的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包括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建筑技术等专业,使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为国内学科专业最为齐全的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系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荟萃了众多富于大学精神的集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学者于一身的大师。他们的教育背景、教学理念、建筑思想、创作风格、人格和个性构成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多元化学派。
他们在探索现代建筑的真谛,作为建筑的传道者的同时,又要接受意识形态的改造,适应复杂的*治和经济环境,解自身之惑,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学术发展。
何为同济学派
在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转向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古典复兴建筑思想和学院派教学体系的普遍情况下,同济大学建筑系依然没有放弃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始终将教学和研究作为现代建筑教育的核心,走出一条独特的建筑教学和创作实践的道路。
今天全世界建筑教育机构推崇的建筑教学方法和师资的构成,聘请执业建筑师作为教师等体制早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得以创导并实施。同济大学所处的上海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和现代建筑的中心之一,其中,建筑系也有一份重要的贡献。
△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汇集到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们。
“同济学派”是一个内涵稳定、外延宽广、蕴含极为深远的概念,包含了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创作手法、现代建筑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等。
同济学派是众多学派大师汇成的群峰耸立的高原,并非由个别权威位于金字塔尖的一峰独秀。同济学派一向被建筑界视作现代建筑的摇篮,相较国内其他一些高等建筑院校而言,同济建筑系更多地体现了重技务实、革古鼎新的理性精神。
建系之初,来自圣约翰大学、师从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的黄作燊和师从原包豪斯学院鲍立克的李德华、罗小未等教师的加入,密斯·凡·德·罗的学生罗维东于年到同济建筑系任教,使同济学派和包豪斯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师承渊源,有别于法国和美国学院派传统的影响,而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同济大学建筑系一直是国际建筑文化交流的中心,20世纪末叶以来,同济大学建筑系再一次融入国际建筑学术界和教育界,制定了新的建筑教育大纲和建筑教育体系。
教师们锐意进取,崇尚批判精神,在建筑创作上融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汲取传统精神,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学刊》《理想空间》《大设计》等学术刊物为核心的建筑思想,以黄毓麟、哈雄文设计的文远楼,李德华、王吉螽设计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冯纪忠设计的松江方塔园为代表的作品也使同济学派很早就在建筑创作上树立了批判性。
同济学派的大师和学者们像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那样,在特殊的*治历史环境中,历经磨难和坎坷。
当年,作为学生的我们实在无法理解他们那些充满睿智的思想和学说,其旷世作品为什么屡遭批判和挞伐;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懂得了建筑进步的艰辛,建筑史也充斥着无形的刀光剑影。
但是,他们依然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依然让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休戚与共,依然先天下之忧而忧,依然关怀建筑的最高境界。一旦可以做出贡献,立即全身心投入,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毕生寻求建筑的终极意义,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我们原本可以对同济学派给予更多的期望,企望有更多的传世佳作和学术建树,让这个学派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
然而,同济大学建筑系历经艰辛,待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建筑创作的高潮来临之际,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失去了最为宝贵的青春和机遇,有些大师已经英年早逝,令人痛心疾首,于国际建筑事业、于国家、于民族都是很大的损失。
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教师移居海外。今天已经无法去改写这段历史,只有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三、第四、第五代,以及后世无穷代教师们的努力去实现大师们的理想,使同济学派不断发展和繁荣。
同济学派的师承关系
同济大学建筑系正式成立于年9月,而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建筑和近代建筑教育的启蒙时期。同济大学建筑系是由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建筑系、大夏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建筑系、科、组以及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大同大学、交通大学土木系合并后设立的,上述这些学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年建立的崇信义塾,年迁杭州,改名育英义塾,年更名育英书院,年扩充为大学,年正式改名为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土木系创办于年,年开设建筑课目,陈植、罗邦杰、王华彬、伍子昂、吴景祥、陈从周、汪定增、颜文樑等著名的建筑大师和学者都曾在之江大学建筑系执教。
圣约翰大学成立于年,前身是年创办的培雅书院和年成立的度恩书院,这两所书院于年合并为圣约翰书院。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成立于年,黄作燊、陆谦受、钟耀华、王大闳、李锦沛、陈从周、程及、鲍立克、陈占祥、李德华、白德懋、樊书培、王吉螽、罗小未等著名的大师和学者都曾在这里执教。正是这些大师们孕育并培养了同济学派。
成立同济大学建筑系以后,罗邦杰、庄秉权、唐英、陈植、谭垣、黄家骅、钟耀华、王吉螽、罗小未、陈从周、哈雄文、金经昌、冯纪忠、黄作燊、李德华、戴复东、吴庐生、黄毓麟、陈宗晖、丁昌国、王季卿、杨公侠、傅信祁、葛如亮、周方白、陆传纹、陈盛铎、樊明体、吴一清等又相继加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行列,形成了学科综合、专业齐全、学有专长的精英教授阵营。
蔡元培曾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同济学派的大师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多元的学术理论和观点。无怪乎在“文革”时同济大学建筑系曾被讥讽为“八国联军”,但这其实是一种从贬义之中透露出的多元化和学术宽容。
他们中的许多人学贯中西,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深厚,很早就创导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中国古代将这样的大师称为“哲匠”,即兼具形而下和形而上的技能和品质,既能坐而论道,又能施展哲匠的设计才华。
这是一个有思想、有设计方法、有教育理念、有个性的教师群体,他们中有:罗邦杰、庄秉权、陈植、谭垣、黄家骅、吴景祥、哈雄文、金经昌、冯纪忠、黄作燊、陈从周、李德华、罗小未、戴复东、吴庐生、陶松龄、来增祥、黄承元、詹可生、王仲谷、张岫云、常青、吴志强、董鉴泓、陈运帷、王季卿、杨公侠、周方白等诸多重要身影。
罗邦杰(—),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年获美国密歇根矿业学院工程学士学位,年获密歇根矿业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矿冶工程硕士学位,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工程学士学位。年创办罗邦杰建筑师事务所,曾任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和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设计有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陆银行、大陆新村、留青小筑等许多上海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庄秉权(—),年毕业于美国纽约伦斯利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曾任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陈植(—),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年获硕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曾获沃尔特·科普建筑竞赛一等奖,在校期间学习声乐达四年之久,不仅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建筑大师。他曾任同济建筑系第一任设计教研室主任,代表作品有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上海大戏院、鲁迅纪念墓园、上海锦江小礼堂等,为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谭垣(—),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曾先后任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和之江大学建筑系教授,被誉为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大师,学生私下里既敬畏又崇拜地称之为“谭立面”。谭垣还是一位建筑教育家,终身致力于建筑教学事业,以其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建筑设计认知体系。他主持设计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烈士纪念园、聂耳纪念园等曾获设计竞赛一等奖。
△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汇集到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们。
黄家骅(—),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任沪江大学、重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建筑系主任和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教育委员会主任,其代表作有重庆国民*府大礼堂、同济大学大礼堂等。
吴景祥(—),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建筑学院,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系第一任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其代表作有上海海关图书馆、同济大学南楼和北楼教学楼等,他主持设计的华沙人民英雄纪念馆曾在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奖。
哈雄文(—),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年至年就学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系,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建筑科和美术科两个学位。年至年曾任原内*部营建司司长,年开办文华建筑事务所,后先后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教授。他还曾经担任沪江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参与同济大学文远楼的设计。年调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系主任。
金经昌(—),中国首个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办者,年至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土木系,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赴德国深造,年毕业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理工大学,先后就读城市工程学和城市规划学专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工作,年起在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任教授,在国内首开都市计划课程,年创办国内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艺名“金石声”著称的他又以摄影艺术闻名全国,其篆刻艺术也有很深的造诣。
冯纪忠(—),同济大学建筑系创始者之一,一位富于创造智慧的教育家和建筑家,曾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院院长,是中国第一位荣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的建筑大师和思想家、建筑教育家。
他于年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建筑系,以其哲学和思想塑造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培养并影响了一大批建筑师和规划师。20世纪60年代初,冯纪忠创导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并在国内率先探索现代建筑的传统精神。
空间原理教学体系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范式,将建筑设计定义为科学分析与主观想象的结合,是特定功能与环境完美结合的过程,这个体系奠定了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在国际建筑教育和建筑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他在早年提倡建筑与规划的契合,以后又推动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了新的方向。冯纪忠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实验性建筑实践的先驱,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曾致力于上海的旧区保护与改造,曾设计过在中国当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武昌东湖宾馆、武医院、上海松江方塔园等。
黄作燊(—),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学院,年追随格罗皮乌斯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接受了现代建筑思想。年回国后,他将现代主义理念贯彻于教学之中,在理论上强调建筑与时代、生活、技术发展的关系。作为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大师,他是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者之一,曾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他的代表作有中国银行宿舍、三千人大剧院方案和古巴吉隆滩纪念碑方案等。
陈从周(—),园林艺术大师、著名古建筑专家,深闇中国文化真谛,多才博学。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后,他曾师从画家张大千和中国古建筑研究权威朱启鈐,并在圣约翰大学和之江大学两校讲授中国建筑史课程。他精通昆曲,工诗词和散文,花鸟和兰、竹及山水小品画,蜚声中外。他组建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历史教研室,为弘扬传统文化呕心沥血,同时参加并主持了上海近代建筑史编撰以及大量的古建筑和园林修复工作,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了闻名世界的明轩,将中国园林的精神推向世界。他的《说园》《苏州园林》以及大量诗文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李德华(—?),著名建筑和城市规划教育家,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同时获土木工程学士和建筑学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一任院长。他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影响了几代建筑师和规划师,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的思想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的指导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新一代教学大纲得以制定,确立了学院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目标,开拓了同济建筑系的国际交流。
他主持设计了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并获得了年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他主持设计的华沙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获年国际竞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首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获奖的记录。此外,他在国内最早创导并研究城市规划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中国建筑学会在年颁给他第二届建筑教育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授予了他杰出贡献奖。
罗小未(—?),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曾任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荣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
长期以来,她致力于引进国际建筑学术思想和建筑理论,培养了许多人才,建立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研究队伍。她创办了重要的建筑学术刊物《时代建筑》,并担任了一些国际建筑学术刊物的编委。她曾在世界各国的大学演讲,对推动国际建筑学术交流和对上海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建筑学会于年授予她建筑教育特别奖。
戴复东(—),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第二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奖。他和建筑大师吴庐生(—?)在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戴复东曾于年至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任访问学者,他设计的杭州华侨饭店方案曾在年的全国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代表作有武汉东湖梅岭招待所、同济建筑系馆等。
陶松龄与陈申源于、年相继毕业于波兰的华沙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陶松龄师从著名的萨伦巴教授,引进了波兰十分有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思想。
来增祥于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黄承元毕业于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詹可生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王仲谷于年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张岫云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在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队伍中,王吉螽、陈宗晖、傅信祁、葛如亮、黄毓麟、王季卿、杨公侠、董秉君、史祝堂、孙青羊、赵汉光、朱亚新、王秉铨、喻维国、张雅青、郑肖成、卢济威、路秉杰、赵秀恒、吴光祖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济大学建筑系教师队伍的栋梁,他们培养教育了新一代建筑教师。
后继的教师有项秉仁、王伯伟、吴长福、伍江、钱锋、黄一如、常青、卢永毅等。城市规划专业有董鉴泓、邓述平、陶松龄、徐循初、朱锡金、陈秉钊、阮仪三、吴志强、赵民、唐子来等,常青于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志强于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了新一代大师正继承先辈事业,开拓同济学派的未来。
董鉴泓和陈运帷创办了学术刊物《城市规划学刊》,在国内外规划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园林专业有李铮生、司马铨、丁文魁、刘滨谊等教师。
工业设计有王曾纬、殷正声、吴国兴等教师。同济大学建筑系素以多学科、跨学科的发展为主旨,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王季卿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年任教后专攻建筑声学,创建了建筑声学实验室,在国内外建筑声学界享有极高声誉。杨公侠在国内最早开创了建筑环境学科。
回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历程,还应当赞颂同济大学建筑系的艺术家,他们中有曾经获得比利时艺术大奖的周方白,以及陈盛铎、蒋玄怡、王秋野、李咏森、朱膺、樊明体、杨义辉等上海乃至全国绘画界的知名画家,年轻一代的画家有詹鸿昌、陈行、刘克敏、齐子春等,他们的作品频频出现在画廊和媒体上。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建筑系又有许多教师出国留学或进修,足迹遍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瑞典、前南斯拉夫、墨西哥、加拿大、日本等。同济学派的国际文化背景以及流派纷呈和建筑思想的丰富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有七位建筑师荣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其中四位是同济建筑系的教授,两位荣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的教授中有一位是同济建筑系的教授,由此,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国际影响力也可见一斑。
同济学派的教育探索及成就
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之初,建筑系就与建筑设计院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设计院汇集了许多建筑大师和结构大师以及设备工程方面的专家。
成立设计院的初衷是使建筑系的师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社会上的设计院所不具备的优势,有着强大的人员储备和理论及技术支撑,优秀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设计院工作。
设计院成立后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设计院与建筑系合作的成果,获得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建筑设计奖,设计院也与国际上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和建筑院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
同济大学建筑系曾聘请设计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来学校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如今也聘请了建筑大师魏敦山、蔡镇钰、邢同和等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
同济学派一直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方面坚持不懈地探索。关于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以冯纪忠为代表的大师们也一直在探索中国实验性建筑的道路,在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澍获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也说明了该探索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肯定。
同济大学建筑系始终坚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和设计思想。
在中国各所大学的建筑系中,同济大学建筑系是最早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的建筑学院之一。同济大学建筑系聘请了许多国际级的建筑大师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瑞士、挪威、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许多建筑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自年起即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韩国等国许多著名大学举办联合工作室,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与欧洲大学在上海举办夏日工作室的成果成为中国年上海世博会选址黄浦江畔的重要先声。
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的建筑大师和著名学者都曾受邀到同济大学建筑系讲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始终保持与国际建筑界的同步发展,紧紧把握国际建筑思潮的脉络,并有所创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们广泛参与全国,尤其是上海的城市建设,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高等院校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可能只有同济建筑系能做到如此广泛而又深入的程度。黄作燊、钟耀华等均参与过年上海大都市计划的编制。
年以后,黄作燊、金经昌、冯纪忠、钟耀华等都曾经是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委员,李德华曾经担任上海市*府的决策顾问。今天,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下属的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和规划实施专业委员会的主任都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担任,他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城市规划咨询和顾问工作。
同济大学的教授还担任了年成立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冯纪忠、金经昌、陈从周、罗小未、董鉴泓、阮仪三、伍江、常青、周俭、卢永毅等长期以来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年,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四位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之一,同时又是世博会组委会的顾问,我从年起就一直参与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
此外,世博会园区的三位总规划师吴志强、徐毅松、沈迪,以及世博会总建筑师沈迪都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同济大学的教师和建筑师、规划师们立即奔赴灾区,为都江堰和映秀镇进行重建规划。年上海支援新疆建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规划设计院迅速派出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去援助新疆喀什地区。
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国,他们对世界各国以及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学科和实践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
*文章来自《中国艺术》年02期
作者:郑时龄/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发表于《时代建筑》年第5期,修订于年3月
仅供学习交流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社会创新与设计就是……
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