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度文化之都英殖民期的第一首都,如今三成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http://www.bdfzkyy.com/

“加尔各答是印度最有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城市,你一定会爱上这座城市”。

印度向导萨尔曼脸上充满自豪地继续说:印度有9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尔各答就有4个;这里被誉为“宫殿之城”,拥有无数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百年老建筑;也是“创造力之城”,全市有9所大学多个附属学院30多万名大学生,为加尔各答注入最年轻的血液和创造力。

对于萨尔曼的自吹自擂,我并没有想着去拆穿他,因为印度宣称的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2位是英殖民期的英属公民,出生于印度、但获奖时却以他国公民身份领奖的有4人,剩下3人在印度独立后获奖,但其中的特蕾莎修女是出生于北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后裔,而且获得的是和平奖。

萨尔曼和其他印度人一样,日常交流都会刻意隐瞒加尔各答这座城市由英国建立、发展,并设为殖民首都年的历史,他们不会说英国人将城市分为“白区”和“黑镇”,禁止印度人进入白人生活区;不会对外人真实描述加尔各答一年堵车、雾霾各超过天的现状;也不会告诉外人加尔各答1万人口,只有20万人能饮用到干净的水源;更不会把加尔各答超过三成人口住在贫民窟里的事实公之于众。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的恒河支流胡格利河东岸,年莫卧儿帝国收了一笔钱,任由英国人自寻土地建立贸易站,河边的三座村庄被选中成立东印度公司总部,并在此后百年中逐步扩张为中小型城市。

为了蚕食印度,英国人先以法国入侵为由建立防御工事威廉堡,后又借口印度土著逃税大规模派驻军队,再以公司员工被杀的理由要求莫卧儿王朝割地赔偿,完全控制加尔各答数百平方公里土地后再怂恿低种姓平民种植鸦片,成为18-19世纪东印度公司最大的鸦片贸易中心。

到了年,英国人把加尔各答整座城市以铁路线为界一分为二,南面白人聚居区名为“WhiteTown”,约个英国人生活在“白区”内;北面是印度人生活的“BlackTown”,字面意思就是“黑镇”,白皮肤以外的肤色人种只能在“黑镇”居住,大约有40万人。

《加尔各答殖民期》一书有载:报馆、邮局、酒店、警局、医院等设施全部都在白人区里,只有仆人、厨师和人力车夫等白人雇佣的印度人才能进入白区。而“黑镇”所见最多的除了烟馆就是人力车行,据说鸦片成瘾者达十万人之多,没有本钱的印度人只能去人力车行租车营生。

特蕾莎修女涂鸦

左边是白人区

右边是“黑镇”

随着特蕾莎修女等公益人士的到来,英国殖民者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在黑镇投入资金发展工业,其中投入最大的就是黄麻种植与纺织厂,使得加尔各答出现第一批亲英派印度中层阶级,他们带动了农业与运输业的发展,逐渐壮大势力。

但随着殖民者“吸血式”的剥削,这批最早富起来的印度精英也扛不住了,于是就组建了“印度国民协会”与英国面对面交锋,加尔各答就这么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中心(印共总部)。

恨到咬牙切齿,但又不能与印度中层阶级发生直接矛盾,于是当时的印度总督出了个阴招:实行孟加拉分治,由穆斯林参与管理东孟加拉,而加尔各答部分权力交给印度教徒,不出五年两地就被搅得乌烟瘴气,从早期谩骂演变成宗教对抗,直至爆发大规模械斗。

年,英国人将印度首都迁往新德里,理由是加尔各答因东部地缘不便管理,而英国人早在一年前就开始转移资产。消息公布后,加尔各答瞬间沦为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前沿”,数百万印度人这才发现:各方势力都在夺取城市控制权,却忽略了失业者和难民越来越多,加尔各答似乎一夜之间从“天子骄子”沦为“人间地狱”。

双方好不容易在年达成一致各管各的地盘,结果“圣雄”甘地又在加尔各答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掀起数百万人参与的大规模动乱。这次骚乱后,连印度中层阶级也被迫搬走了,仅有的几家本土纺织厂和加工厂也全部关闭,加尔各答从印度最早发展的工业城市变成失业率高达90%的“难民之城”。

紧接着二战爆发,加尔各答港因转运盟军粮食而被日军两次大规模轰炸,十多万人死于战争和饥饿;二战结束后又被英国人的“印巴分治”摆了一道:东孟加拉要求成立“穆斯林邦”,印度教坚决不肯,于是第N次爆发两教武力对抗,超过人丧生。

“印巴分治”达成了英国人“乱其根基”的目的,却导致上百万印度教徒从东巴基斯坦(孟加拉)逃难到加尔各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毫无积蓄的贫民,大大增加城市负担。

在能源严重短缺的年代(-),加尔各答不仅变成印度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治安最差、人均收入最低的城市。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加尔各答再次成为难民集中地,数量多到市区住不下,只能住到河边沼泽地,加尔各答现在还有0多个官方不予认可的贫民窟,就是这些难民创下的“功绩”:他们没有社会福利、不能享受教育和医疗资源,也没有水电设施,只能在河边洗菜做饭洗澡刷牙。

年,印度在英国指导下开始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改革,孟买等城市迅速崛起,但旧都加尔各答却被忽略了,其享受的补贴与优惠近乎于零,一座原本设计为铁路公路共用的双层跨河大桥,筹备20年才勉强建成一层,一条河滨公路历经25次民间筹资才通车,而IT等新兴行业反倒被提高税额,据说是为了避免加尔各答的廉价人工形成竞争力。

这些都因为印共和左翼阵线的长期执政,导致加尔各答被印度联邦区别对待,双方分歧多到难以复述,就连取名这种小事都能出现不同的阵营:印政府将加尔各答改名为更接近孟加拉语发音的Kolkata,但当地政府和居民坚持使用旧名Calcutta。

那么,加尔各答的真实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在对比过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后,我们会发现联合国和世银都公布加尔各答年的GDP总量是1亿美元,但印度联邦公布的却是2亿美元(购买力平价),这就直接产生了亿美元的数差值。

印度联邦的数据有多么经不起推敲,只要稍加查证就能得知。

国际惯例把GDP的统计分为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计算模式,第一类即总产出减去投入等于最终的GDP;第二类为消费支出加上成本和净出口值的总和;第三类就是薪资、生产税、资产估值和营业净值的总和。

而印度则自创了第四种,据说创意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三名印度人在路上看到一坨屎,A对B说“你吃了它我就给你0卢比”,于是B吃了这坨屎,A如约支付0卢比。吃了屎的B越想越不甘心,指着另一坨屎对A说“你吃了它我也给你0卢比”,A照做又拿回了0卢比。C则安慰他们说:你们刚刚达成了两次总额为0卢比的生意。

著名的“吃屎GDP计算法”就此诞生,且面对联合国与世界各国的质疑后,仍然面不改色的摆烂:这就是印度特色,你们不接受我也没办法。

更离谱的是,在印度公布的加尔各答GDP统计细则中,我居然看到了“人力车与的士等值、司机以最低时薪或最低收入为准”等等计算方式。换个说法,加尔各答有证人力车达3万辆,无证人力车约5万辆,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加尔各答多了8万辆的士,而8万人力车司机无论出没出车,也不管你当天挣了多少钱,都以印度联邦规定的最低时薪或最低收入为标准计入GDP。

有意思的是,印度联邦还出了一个“非正规经济部门统计法”,把所有居住在贫民窟里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统统纳入这个部门,然后再用加“正规经济部门(政府公务员、外企员工、企业白领等等)”平均月收入的50%来计算失业者的收入,理由是:这些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至少也能创造一半产值吧?

更有别出心裁者,把加尔各答一年只持续10天的花卉节劳工,以全年工作的形式来计算年收入,这些莫须有的数字最终都被计入GDP总量。

加尔各答为什么要这么做得这么离谱?因为深圳。

年,时任加尔各答市府发言人的西塔拉曼(现任印度财政部长),对印度媒体提问“加尔各答是对标深圳还是上海”时,曾经藐视的回答:深圳是“小加尔各答”,并不是竞争对手,争取5年内超过上海。

然而事与愿违,加尔各答GDP从年比深圳高23%(深亿美元、加亿美元),到年被深圳反超,再到年只有深圳的34%,是上海的24%。眼看差距被反着越拉越大,印度只能通过疯狂注水GDP来拉近双方的距离,免得被国民拿来打脸。

(下篇是加尔各答上千个无证贫民窟,以及贫民窟中的人力车司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